naiyun

naiyun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中風 [Stroke]這一詞

中風 [Stroke]這一詞。

讀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兩姐妹],

一開頭,作者就寫道:

「這一次他沒救了:第三次中風。」

討論此篇時,對「中風」二字的雙關語

除了病理上

得知的「中風」

可分為兩大類:「缺血性和出血性」之外

或許另一層

作者要說的是「中風」這個語彙

有一想要所寄託的深層無奈

福林神父  口吐白沫  最後憨傻,有貝克特的

「等待果陀」荒謬。也很莫非定律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至370年)

首次來形容這種突然癱瘓現象

中風,希臘詞義「暴力攻擊

最早出現在

希波克拉底的著作

來形容這一現象。

譯作'中風抽搐'的同義詞,

是希臘原文的直譯。

有人談到楚浮的「四百擊」電影

片中安瑞的問題仍未解決,但最後一個鏡頭,

從柵爛凝視著鏡頭,似乎在對這個迷亂的社會,

投訴一個毋自由的眼神。

「四百擊」的原文

是法國的諺語意思是:

 一個人所能承受的最大打擊

該俚語的意思

是「青春期的強烈叛逆」。

或譯作「無因的反叛」。

法國導演楚浮執導的自傳式

處女作影片《四百擊

是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

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69年,貝克特

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

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

諾貝爾文學獎,他在巴黎與喬伊斯結識

兩人共同翻譯很多愛爾蘭文學作品

1937年,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

「對我來說,用標準的英語寫作

已經變得很困難,甚至無意義了。

語法與形式!它們在我看來

像維多莉亞時代的浴衣和紳士風度一樣落後。」,

並聲稱:「為了美的緣故,向 詞語 發起進攻。

貝克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出版於1938年

書中勾勒一位精神衰弱的唯我主義者

看來在「邂逅」一篇的p.27那句大聲叫道

「莫非」

喬伊斯說的那位「怪老頭」,讓貝克特

書寫成「莫非」定律的演化版了

什麼是「莫非定律」?

在文化方面,它就代表著一種近似反諷的幽默,

當作對日常生活中不滿的排解。

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

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

它總會發生,並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

根據「莫非定律」條文:

第一條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第二條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第三條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第四條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

                就更有可能發生。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

莫非定律」會叫你知道厲害;

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

莫非定律」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


中風啦!莫非啦

不想碰見都到了

愈怕,穩死!死定了

沒得說

不容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