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邂逅」~ 文字與音樂

討論喬伊斯「都柏林人」收錄的這篇「邂逅」時,

恍如聽見,

喬伊斯「都柏林人」裡的「文字」



拉威爾「鏡子」組曲音樂的 ~「邂逅」。

逃學的頑童聚會

就像拉威爾與朋友組成的

「暴徒會」兒童版。


拉威爾的鋼琴作品集「鏡子」的

第三號「汪洋上的孤舟」出現在

喬伊斯「都柏林人」書中的p.22。

「Ringsend」這個詞

在莊坤良譯者的注釋,

說它有「循環與目的地」之意,討論的當下,

我想到「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p.25最後一行,

喬伊斯寫

那位怪老頭說

「他用單調的聲音翻來覆去說著相同的話,

只不過每次稍加改變用詞而已。」

這些描述....。

它是古老神秘....遙遠秘境的想像....

就像

拉威爾的鋼琴作品集「鏡子」

第三號「汪洋上的孤舟」的旋律很簡單,

但是當你仔細一聽,

你會發現單調旋律不斷在重複著,

重複之間卻有著豐富的音色變化。

就像是

世界歷史不斷在重複著的「音調」,

被圈進於歷史洪流的即將幻滅的小波浪,

只能自溺於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等著

被大波浪襲擊

等著被消亡到來....。

出現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書中的

小波浪漂泊記,小波浪的自嘆,大波浪對它說

你並沒有消失,你只是被融入更大的海洋裡

你是大海洋的一部份...

這是身份認同的一道「思辨題」

也是本土保守派聲音與國際視野的開拓浪潮

交會於

兩股勢力的「邂逅」

「邂逅」之後

是否會讓彼此之間

有「成長命題」的學習呢?

那就「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囉!

你會如何

定義「邂逅」標題?


把「邂逅」定義為

相遇前雙方是不相識的,好像也不全面呢!

同性之間也可以用「邂逅」二字吧!

一般人將「邂逅」定義為

兩人之間

尤其是指

青年男女偶然短暫或長久情愫的遇見。

喬伊斯這篇「邂逅」,

我將它看為是

喬伊斯與拉威爾兩人在

「藝術創作之路上」的心靈交會,

那種「邂逅」是很「波麗露」的。

音樂是世界共同的語言,用文字來寫「音樂」,

是文人之間的雅緻。

那是文字與音樂之間美麗的「邂逅」。

簡單而深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