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殘缺(不完整)美感

殘缺(不完整)美感

在討論電影「依達的抉擇」時,

對於導演拍攝的畫面構圖?

有人提出為何導演要用

黑白灰三色來說「Ida」的故事?

有時腦中一閃出現的想法,

是經由大家腦力激盪的火花

而產生的。

對於不完整的缺一角與邊陲、切一半的畫面構圖,

讓我想到南宋畫家馬遠與夏圭的水墨畫。

波蘭導演-柯夫斯基,他喜歡「東方的水墨畫」嗎?

因為南宋領土屢被異族番邦侵擾,

所以畫家用偏安寓意將國家局勢的現實面,

揮墨於文人畫作上。

馬遠被稱作《馬一角》,

夏圭被稱作《夏半邊》,人們並稱之為「馬夏」。


夏圭存世作品有:

「溪山清遠圖 」、「 江山佳勝」等圖。


夏圭(約1180年-約1230年前後),

又作夏珪,他喜用禿筆,用筆蒼老,水墨淋灕,

意尚蒼古而簡淡,點景人物筆簡神全,

寥寥數筆而神態迥出。

畫山水取景多為「半邊」、「一角」之景,

構圖別具一格,有「夏半邊」之稱。

馬遠他的畫被當時評價為:「邊角之景」,

「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

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

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

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人稱「馬一角」,

後人也有認為這是南宋偏安的寫照。

馬遠畫作有:山徑春行圖   華燈侍宴圖  

踏歌圖 水圖 梅石溪鳧圖  、西園雅集。

有人用手機秀一下「波蘭地圖」供大家參考。

波蘭歷史顯示它跟宋朝一樣也是屢遭蹂躪的命運。

說起這位波蘭導演的拍攝風格最像誰?

有人說是安哲羅普洛斯1935年-2012年)。

有人推薦大家看「第五區的女人」電影,

它好像也是部很難懂的電影。

電影「依達的抉擇」裡出現許多森林場景。

你對「森林」的印記?

大家談很多。

我想到這首

「森林之歌 」!  

那是蕭士塔高維契

為了歌頌大規模的植樹計畫而創作的神劇。

此曲是愛國主題的大眾化音樂。

它是繼蕭士塔高維契

那首風格輕鬆的「第九號交響曲」在面臨

史達林的譴責之後,

接著創作這部「森林之歌」才獲得

史達林肯定的成功之作。

因為此歌符合史達林的胃口。


黑與白?中間的「灰」?

誰被抹黑了?誰被漂白了?消毒?

到底一個人的性格形塑

是經由大環境的薰陶感化還是

人的本質是與生俱來的?

為何依達在一場「紅塵俗事」之後,

最終仍是選擇進入修道院?

她跟帥哥的愛是激情還是愛情?

愛戀感情的升溫與降溫的「關鍵點」在哪?

出現的問號,問道於他人

也等於是在

自問自己的回答?

阿姨跳窗的畫面為何導演呈現出「沒有墜落感」?

畫面是平行與平和的冷呢?沒有戲劇煽情的俗套,

導演提供觀眾一種另類的視角。你的看法?

衝突矛盾終要歸於「平靜」。

上不了天堂,下不了地獄的幽冥界,

抱憾的靈魂要繼續遊蕩嗎?

大環境是這樣無法去撼動什麼「是非對錯」,

個人微弱力量又能奈何。

選擇逃避與隱遁,甚或輕生

算不算是一種無力的「控訴」?

如果你妳是一位

身處於時時不斷發生戰亂的惡劣大時代,

處於沒得選擇的國家災難裡,

身為一個母親,

妳無法陪伴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時,

太痛苦了。有下一代!可憐的下一代。

有孩子的母親太痛苦了。

依達的小生命因修道院的愛而存活下來,

紛亂的外面世界

讓阿姨


有吉普賽血統的中音薩克斯風手都選擇

「逃避」。

依達的想法?與其在外面冒險求生,

四處漂泊跟著音樂家走,

不如隱遁到修道院的熟悉環境。

依達的再次回到修道院生活,

她到底是抱持何種心態?

導演給出一個開放的答案且不說教。

像一杯白開水一樣的依達,她是有主見的。

宗教的感化力量要由她去彰顯?

導演沒說出的部分,似乎說了更多呢!

人啊!因為天生命運的殘缺不完整,

或許就更想讓自己生命「畫下一個圓」滿。

極簡風

一杯已沈澱的水,被攪拌後的混濁

經由時間的療癒,水杯內的雜質再次沈澱

水杯又歸於平靜地清透

談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回歸純粹、簡單

不敢為天下先,慈,簡樸而已

留點餘地於他人,那個「缺口」是有容乃大

大器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