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抄錄這句結語

抄錄這句結語

氣質美女作一總結  這堂

  孟若短篇小說 「1. 某些女人 2.童戲」的熱烈討論

她的心得   引用  她最喜歡的  ㄧ本  自己的床頭書

說:「一旦你相信某個東西之後   

看不見其他的東西了     你的    這份信仰

會阻礙你的所有的創造形式與創新的思想

執著    會限制我們     讓我們的經驗    往往對

製造出來的新面貌      聽而不聞    

這樣的視點  如果不加以修正     會使我們的創造力

呈現一種停滯的狀態。」

抄錄這句「結語」帶回家    好好細思量

問問自己         「我是否也有許多

既有的成見   偏見   讓自己的盲點    

無法去突破困境  更遑論有產生「新意」之可能?」

這個結論正符合「懷疑論」的哲思

有人  分享己見   認為那個「惡」是怎麼來的?

背後是否    是來自你的偏見與歧視呢


對於「童戲」裏 那對 雙人死黨  的  童戲溺斃 

特教生    她們是故意殺人還是過失殺人

總之   犯案者雖未受法律制裁   

兩位少女卻一輩子    身心皆受到  

良心的譴責與痛苦煎熬

到底她們告解效力?她們的贖罪

與她們後半生的不婚或是不生子。


她們是怕有因果報應嗎

她們被恐懼罪惡感駕馭後半生

有人說此「童戲」故事

如果扣上

電影「天才雷普利」此部片子

會很相應大家對「犯罪心理學」的探討

更有人   以生活基調為背景

還有故事事件發生的大環境

來切入「主題」對  沒有罪惡感的犯罪者

他們的心理探討.....

多人提出   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死亡」

夏琳家裡父母是包辦葬儀事宜的   

所以這位「大姐頭」

她是否    早已有   傾向  潛意識裏  想要以  實證主義

去親近 貼近「死亡」這類情事呢

她想   感受「死亡」這件事的真實感......


孟若把「人性」寫得真是深刻極了。

瑪琳開往神父處時  她一路上的糾葛心理

已經漸漸在    面對自己罪惡感的核心了。     

為何

孟若

要安排  夏琳所告解的神父   

在瑪琳來訪時       讓神父的「不在場」呢

孟若總是把讀者帶進

讀者個人最後的想像........


是開放式結局。

當瑪琳真實面對自己的犯罪殺人之後

是否她有向神父告解    這事   看來已經不重要了    

那個一路上在開車時

她的內心正在進行一場大清理的煎熬過程     

給人許多省思

最高的法律是一個人的良知

小時候的瑪琳    對母親小時候的教誨

^_^「要愛 智障者」

小女孩的瑪琳   覺得   媽媽很「偽善」


以兒童少女這個「觀點」來進行討論


是很具有   建設性的

讓身為父母者  要  同理  

正常小孩   對   與  他們不同心智者  的    感受

適切引導之      否則大人的「偽善」只會

加深小孩對異類者的「反感」

這項愛的引導方式  與愛護弱智者的價值觀的建立

是很值得  大人們    好好去   深究的課題

一旦方向引導   錯誤   會給孩童一種「偽善感 」

讓孩童  產生    故意   想要與   大人唱反調

時     

就很容易   將   稚齡童友們之間

彼此   玩耍的   排斥感 與   玩伴裂痕   一再加大

還可能    發生    不可收拾的悲劇呢!


大人看這篇「童戲」  要   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正確引導的重要性    文本中   瑪琳的媽媽其實

她也沒做錯什麼呀!     瑪琳的媽媽只是沒同理   

幼童心理需求而已

接續這篇「某些女人」小說

對一位即將「垂死之人」     繼母桃樂絲  妻子席微雅   

還有那位  按摩產生肌膚之親的羅姍    這三個女人

在小女孩的視角上     她們真是無聊透了

爭風吃醋   爭奪「將死之人」    好似輸贏的獎品

是這個即將死的人      讓小女孩

至今已經是老了    回憶往事   仍覺這類   「某些女人」


令她很不解    很不以為然呢!有點兒「嘲諷」味


此篇   我們談到   較多的「臨終關懷」議題


因為先前幾篇   大家討論的焦點   

朝「偵探」案情的深入


我一時又被孟若誤導

往    可能有什麼「遺產  財產  陰謀論」之類

的方向去想.......

這些女人爭什麼?關鍵時刻  到底要找什麼

為何羅姍不想再被桃樂絲掌控

意味著「不合謀」嗎

羅姍

更是不再需要   去討好  去配合

這位「老女主人」的控制呢

文本中那句「趕快做一做?」

給人好有陰謀   與利基的考量


這段   我覺得充滿玄機?有許多想像空間 .......

我以為  

孟若  是想   藉由 

類  [亞力山大  死後   婆媳 妻妾  一堆女人的戰爭

因為   亞歷山大死後  留下一大片廣大無衾的領土

那些佔領權  可對  下屬的支配權   

與   一堆可觀的戰利品...

女人間進行一場死前   最後爭奪戰 ... 亞力山大

這位大帝王    他最後什麼也沒交代    就斷氣了 ....]



孟若是否     想藉  亞歷山大帝國  此故事   

將  古代故事簡化說   約略來說    點到為止

把一些文化文明知識   來做個「承先啟後」呢!

可是     討論進行式

大家方向  都集中  往  

白血病的男主角布魯斯的真正情感探討...


「陰謀論」就暫且擱下

病者   他為何要    

將鑰匙交給小女孩?他的真愛是誰


他在進行一場「靈與肉」的拉扯   

心靈慰藉需求與肉慾  兩者正在病犯身上

彼此角逐輸贏    

  在  病人身上 一再做糾葛著     他必須快刀斬亂麻

有一堆讀者   說

如果自己的老公   也面臨  布魯斯  這種垂死狀況時

我們做妻子的   應該要   放下 私心 醋心    

讓病人    最後的生命   能多點笑點

布魯斯這位垂死病人 很怕八卦男哈維  怕他亂講話  

 他要    保護自己的妻子名譽   

才要忍住  對羅姍的喜愛    最後肉體的慾望

說到底

畢竟我們不是「病者」    也無從得知

他真正的內心真實感受


到底   他想安靜點    心靈慰藉較重要

還是

淺嚐人間   最後的肉慾橫流?讀者從中

也能產生  較多自身如果   有天  也遇上此棘手問題


時的思考.....

對眷屬   我們要給   

病危的家人什麼樣的「臨終關懷」?

「真愛」要如何去表達?真是讓人深思。

那位   最愛  用    「作者是用什麼視角來 直書 的」

她說   「 一旦   一個人    拉高視角  做   回顧

那位全知老來回顧的看法  與 十三歲稚齡侷限的看法

可以來作一對比

在評論   文本內容時    也可以

把  兩位老女人   拉出來    對對話」



老女主人桃樂絲   與   老來才書寫故事的這位作者  

這位讀者   論述著    不同年齡層的觀點   叫出來

讓她們   交叉對話   

 自有一番

開啟「對比與修正」的思考

老來  對年少的認知     也要在   記憶中做「自我修正」

改觀     先前少女對老女主人的觀感

那是回顧的啟示性

自己也老了     看事情時   也較少些  刻薄 與 譴責


多些  釋懷    與寬容  更是  修正  待人處世的看法

討論時

本以為

我們是否又要   當    柯南   去查案情


結果


我們這群讀者   又被孟若   擺了一道

孟若她要你   更人道點    更仁慈點  

心要更柔軟點 去看待  對待 

 那最最弱勢的一群


別  死腦筋啦!  瞎忙  搞起「找線索   辦起案」來了 

    哈哈!想一想    案後   犯罪者的省思在哪?

與人

討論之後    果然   此刻   對文本內容真的  清明許多


這會兒    是要   

探討   「罪犯   要如何找到    贖罪之道?」

孟若點出「宗教」的洗禮  

當然也是其中的一種選項途徑


不過

有神   無神 的信仰    倒是在其次   

最重要的是    一個人犯案之後     孟若給出的

是犯案心理分析是很符合人性的


那麼

對照我們自己的原來面貌    當你 起惡念

一個人要如何去除歹念   獲得「心安」?


倒是    點醒許多人呢!


那位    有虔誠信仰者     最後   說到


一個人    當他「發怒」時   

就已經有「意念之罪」了


所以勸人要


多多「修身養性」啊!與之共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