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練練「道德」功

練練「道德」功

在討論樋口一葉「十三夜」書中

「吾子」這篇自我反省的文章時,

大家踴躍分享自身經驗,超有感,

引起很大的共鳴與迴響。

我們與文字底蘊共振...。

◎記得,我們曾經一起共讀過

「當和尚遇到鑽石」此書時,所談到藏區

藏民常常隨身攜帶兩個袋子。

做了好事,

就放一粒「白石子」到其中一個袋子。

做了不好的事,就放一粒「黑石子」

到另一個袋子內。

藉此練練「道德」功,就像曾子一日三省。

◎我讀「當和尚遇到鑽石」早已經忘光光了,

妳還記得「白石子、黑石子」撿石子這檔事,

妳讀書有內化,我也跟大家討論過此書

我都忘記了算白讀了

要自我檢討「記性」太差。

◎雖然我是新進成員沒讀過這本書,不過

聽說練練「道德」功的方法,也有人

在一天裡,用左右兩手,看看是哪一隻手上

是掛有

「緞帶手環」的?藉此來練練「道德」功

做不好的事,就將緞帶手環自動掛到左手上,

來提醒自己做了好事,

就卸下左手的緞帶手環掛到右手上來

時時記住!要常做好事,

緞帶手環裁判的標誌會時時提醒你

◎「富蘭克林自傳」書中也提到,

富蘭克林在少年時,就針對自己性格上的缺失,

設計一張功過紀錄表格,此表格會將

自我

列出

要實踐要改進的缺點有哪幾項?

每天用打勾勾方式來紀錄,

自我察覺哪一項是最常犯的錯。

「轉變」

是在

日積月累的「自我提醒」,

到犯的缺點越少時,

修持的品格操守也就趨近自我完善了。

◎說別人錯誤是容易的,手指頭指向他人缺失時,

    自己往往沒痛感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者,這年頭少見了。

◎佛印與蘇東坡「答嘴鼓」,

蘇東坡看佛印靜坐時的樣子,

說佛印他就像是一坨大便,

佛印說他在看蘇東坡的樣子時

簡直就像是一尊佛

因此

蘇東坡洋洋得意,自以為是,

到蘇小妹處,大肆炫耀自己一番,

卻被蘇小妹譏笑了

哥哥啊!這回,你又輸了。因為你自己,

自我投射,才會看到一坨大便。

人家佛印,他心中有佛,看什麼都像是一尊佛啊!

樋口一葉的這篇「吾子」裡,丈夫對妻子說,

妳看這孩子是不是很可愛,如果「是」!

那麼妳也很可愛。

正是

你妳所有的看見

都是你妳自我內心的自我投射。

看到別人的錯處,

其實某部分

也是你妳個人無法達到「那個境界」所致。

說項他人,更貼切來說,有點兒是自己的矯情呢!

◎說他人如何如何的....。那個看見

    往往是隱藏於己內的陰暗面呢

     說別人等於是在說自己


◎論語「子罕篇」有談及「絕四弊病」,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 為人處世太過主觀,

    如果對人對事有既定的主觀猜測,

     較容易造成意氣用事。

2. 不要設定「必定」實現的期望,

     如果不要求必然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反而較能遂心順願呢!

3.  不要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別人是錯的,要廣納建言,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不堅持自己不及別人的意見。

4. 不要太過於自我本位,只想到自己而已。

     要能夠多替人著想,多為事著想。

       否則,容易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或是井底之蛙。


◎不把自己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不自我標榜,

     而是和其光,同其塵。

◎有智慧的人,清楚自我覺察到

「主觀臆測、絕對肯定、固執己見、唯我獨尊」

之四大毛病,全是源自於一個「我」字在作祟,

想要去除,要常常自以為非

並且做到不以自己的得失與利益為考量。

◎學習之路,沒大小年紀之分。孔子周遊列國,

有一孩童在路中央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

擋住孔子的馬車通行,

孩童還坐在城堡內,好久都不出來,

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

孔子與孩童兩人之間的一問一答,

頗趣味。孔子問孩童為什麼坐在裡面,

為什麼不避讓馬車呢?

孩童回話,「只聽說過車子要繞著城堡走的,

沒聽說過 城堡要避開車子的呢!」

孔子讚嘆此孩童,

「這麼小的年紀,還懂得許多事理呢!」

不服輸的孩童繼續辯駁,「我聽說,小魚兒一出生,

三天自己就會游泳了。兔兒ㄧ生下,三天就能跑了。

馬兒誕生,三天就跟著母馬行走了。

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的,

有什麼大小之分呢!」孔子覺得「後生可畏」。

學習之路,並不是因為你年紀大,才向你學習。

一個人的智慧跟年紀大小無關。

反而從兒童視角來看事情,常常會有新發現。

◎樋口一葉的那篇「分道」故事,

有阿德勒的「自尊與自卑」心理學探討空間

社會邊緣人  小人物悲歌

讀者要去感受「讀後的感受」,

也就是感受「你的感受」,

體悟「有用無用」的莊子哲學。

在局勢紛亂的時代,跳脫「用」的境界,

順遂一己之「全生」

因為「無用」,免除一切禍害臨身,

看來,事情往往是一體兩面的,

或許「無用」才是真正的「大用」吧!

想接近「大道」?

就要跳脫世俗觀點,免去世俗想法。

「無用之用」?

以一個全新的觀點來探究一切常知的事理。

省視自己是否有僵化的思考模式?

轉念之間!或許能有個「新視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