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誰來分析 ?

誰來分析 ?

一個象徵的符碼?想要破解密碼

在讀孟若的這篇「安慰」小說  與

馬奎斯的這篇「預知死亡紀事」時,

許多問號待解。

且拋下心中不解

欣賞放鬆自己一下

看齣法國作曲家

古諾的「浮士德」歌劇吧!

這是不經意的「巧相遇」,終於

想通一些些

「安慰」小說裏的「墮胎」

與瑪格麗特(浮士德女主角)的影射

也對

「預知死亡紀事」小說裡

那條「紅彩帶」綁著

新娘子女主角寫給新郎官的千封「信」

新郎官為何「不拆」這些信件的內心活動


終於自己兜ㄧ兜自己給自己答案了

這些自我解說,要回到讀者認知裡去「遨遊」


也許跟作者初衷旨意「不符」,那又何妨!


自己破解密碼非常愉快「樂在其中」琢磨


那是很個人化的「感知」

要不要留下「愛的結晶」的選擇?

是高人一等的自負行為嗎

對有生命對小生靈的對待,要有怎樣的心態

這又是「爭議性」的話題

「浮士德」所上演的與「撒旦魔鬼」交易

我看的這齣是巴黎國家大劇院演出的

「浮士德」(1975版)

浮士德沈浸在妓院,突然看見

披著婚紗的「瑪格麗特」手中懷抱一個嬰兒

她黯然    六神無主地

失去魂靈般地     


在浮士德面前飄過

這位穿著「白衣」新娘裝的瑪格麗特

萬分悽楚!

浮士德與瑪格麗的「愛的結晶」

那嬰孩已被瑪格麗特殺死

瑪格麗特繫著一條

紅色彩帶.....失去貞操的未婚女子的處境.....

浮士德的哲學意涵,一再被各類文藝創作改編

關於


情慾  肉慾、柏拉圖式的純粹「精神外遇」

.........

你有什麼樣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預知死亡紀事」小說裡,新郎倌歷經

多年仍是不拆新娘子信,可是當他老了的時候

新郎倌有回來看


他的新娘子,是提著用紅彩帶綁著的

一大疊沒被拆封的信

馬奎斯,用象徵手法很浪漫地很隱喻地

說著


愛情與婚姻的「本質」是什麼!

保留秘密

一切盡在不言中,多說是破壞美感


愛的純粹性是不用言語不用文字的


新郎倌是屬於行動派的敢愛敢恨型

被舊有「貞操」價值觀束縛

讀者不禁要問,他為何不鬆綁象徵

「貞操帶」的紅彩帶


為何新郎倌回來了仍是「不要解釋」

多真實真性情的人啊!

新郎倌是個真實面對自己信仰的人物

所以「保留秘密」,那個不要聽「說」


就是男人本色

馬奎斯不做「偵探員辦案」的寫作手法

給讀者「答案」!

揭曉破案......,道明一切來龍去脈的「老套」模式

馬奎斯給讀者一個諸多的「想像」


「謎題」?保留「秘密」的功能

可以讓讀者繼續去做追蹤繼續去討論後續。


那是一種讓讀者能夠「哲思」能夠動動腦筋的

趣味寫法


把一件情殺維護名譽案件




莎翁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與歌德的「浮士德」裡

變異蛻變成

自己國土內那根深蒂固的文化特色

包含多少歷史滄桑感的相思啊!


馬奎斯說,他寫了七年的

這部「獨裁者的秋天」小說


寫作期間馬奎斯時常聆聽古典音樂

「獨裁者的秋天」小說出版之後

有兩位知識淵博的音樂家拜訪他時竟然能用

「一堆圖表曲線」和複雜的分析


論證出「獨裁者的秋天」小說的結構與

匈牙利作曲家Bartók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的結構

完全一致馬奎斯很驚訝這樣的分析


說他寫作此書時,確實經常聽的是

匈牙利作曲家Bartók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馬奎斯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在頒獎典禮上

就是播放此曲。


書裡   呈現    音樂藝術性    散文詩味


跟「保羅.克利」畫家在他的畫中

出現「音樂節拍」一樣


這是吃下什麼「滋養」,積澱之後,養分供給

內化反芻

就會有

前面吃下什麼的後面「排出」

留下什麼的些許「身影」


由誰來分析 ?較為準確!

批評家    分析家   他們自然有他們的一套說詞

何必理會專家們怎麼說它?


讀者自己能讀到甚麼,那才是

最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啟發」與薰陶。


也許一下子你說不出「讀後感」


有何關係啊!

就是。那是慢慢地「自己想」


自己想通了,最快樂

解碼孟若的這篇「安慰」小說中,那個

似乎不是主角的「隱形角色」

也就是「安慰」小說中妮娜的友人

「瑪格麗特」

是她邀請大家來一場「大聚會」

「瑪格麗特」希望呆板沒變化的高中教學

老師們能激盪出

獨具心裁的新鮮教材......,文本中那場激辯

好似

哥德或是古諾的「浮士德」裡的

「瑪格麗特」幽靈復活

瑪格麗特活蹦幻化變到「文本中的時代圈」

孟若讓「瑪格麗特」出主意孟若塑造

這個「隱身術」配角的隱喻

刻意讓「浮士德」裡的瑪格麗特

化身出來

再為自己的「被誘惑」找出一線「生機」..........

孟若塑造的小說人物,配角的功能性

充滿著

文化傳承裡的「再次改造思想」的連結者

給人一種

符合當時代的

哲思新意

「未婚生子」與女人貞操等等

更是扯上「被誘惑」的問題

一個人,成為一個人女人,在面對困難處境

的「社會觀感」議題時

那些「名譽」的考量與守護

有些人

性格上的偏執與

人際關係上的困難相處

一個人,成為一個人女人是否要跟

他她所處的

當時代社會作一「妥協」




「眾人」都說「這樣才對」時

一個人,成為一個人女人


這境況


是眾人皆醉他她獨醒


還是眾人霸凌

一個有思想者的「個人獨特性」


這是值得深思的「被他們這樣說」的

自我修煉篇課題。


對與錯,誰說了算

要不要經歷一個世紀的懺悔,才能說


那一個人啊?誰啊他她已經預見未來

可是當時他她已經無力挽回

所謂「一件事」。有憾!


這類事也總是

歷史一再重演著,旁人愛       事不關己地

說:「多演它幾次又何妨!」


是嗎


對與錯,誰說了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