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這般」樣「

這般」樣「

信不信「教」?泛指「宗教」,

宗教信仰也與個人信仰無關。


在上一部孟若「太多幸福」這本小說

裡有ㄧ篇是用兒童視角

在觀看「看護」者如何照顧病危者的這檔事

「太多幸福」這本書的

這篇(某些女人〉小說

內容是



因白血病臥病在床、瀕死的男主人,

與他在學校教書的妻子、

他年長而嚴肅的繼母同住在一間屋簷下.....。



那時大家讀到的感言

「家人應該「尊重」病危者的選擇與意願。」

孟若用「第一人稱的作者」講述

給那位繼母老太太幫傭時

孟若在此篇小說中

有特別提到義大利歷史小說家

曼佐尼的「約婚夫婦」此書

用兒童視角

輕輕點出

這「看」與「不屑看」的孩童那種

自尊心作祟的感受

情節是

老太太對那位小女孩的閱讀行為

有所表態老太太言下之意

是「不給她看」的

那時的討論,沒時間深入多做了解

孟若到底真正想說的是什麼樣「觀點」?

沒說的比說的說出更多.......

經由這篇「安慰」小說,我想

這有兩極化的可能發展

兒童從小灌輸他們一些宗教理念,是否合宜


如果兒童不認同父母虔誠的宗教信仰行為


被逼迫

必須跟長輩一起上教堂或是廟宇去作祈禱儀式

這樣權威式的指令,是否

會讓孩童更排斥「宗教信仰」

這與箝制一個人的思想,說教式的要人信服

是否適得其反

說故事,如果留點空間給讀者

讓讀者自己去想一想,說故事的手法

如何說它?

作者

只是提供一個

如實呈現的  這般」樣「      

作者不用跳進去「做批判」!


有如畫一張山水風景

那些水墨畫裡的「留白」處,充滿著

更豐富的內容有待觀者讀者們去「加以想像」

擴編結果只屬於觀者的

「個人領受」與「自得其樂」

那是提升閱讀者的參與感的一種「寫作手法」


不講明不講白


觀看留給讀者更多的「自己所看結果」


那是一種不干擾的說故事,評判留一手。客觀

朦朧美感的詩意神秘!

讓人想「探索」更多內容。

就是這般」樣「

隨你怎麼看

解讀未必是「最重要」的

失焦的討論,有時

反而帶領你去看見另外一個世界的樣貌

又何妨

對與錯,一件行為該怎麼進行......


如果

讓一位行為思想都很浪漫自由的藝術家

去與

一板一眼的自我約束的自律者

這種人

也非「性格完人」,有時他們還挺愛

多管閒事的,這種人

通常最當控制者,箝制他人該往何處?方為正途

在一室「對談」

那是最有趣的「雞同鴨講」,一場詭辯的廝殺!

孟若的這篇「安慰」小說就是


兩個思想分歧極大者的論辯


「慾望街車」影片裡的

「史丹利」蓄意粗暴要揭發「布蘭琪」的

說謊真相

這性格人物的刻畫

似乎

巧妙移植到

孟若的這篇「安慰」小說裡,路易士與凱蒂

的身上,上演一場「有神論」與「無神論」的

舌槍唇戰!

思想問題,信仰問題

兒童版與大人版延伸的「激辯」衝突

有節奏的展開

殯葬業的禮儀師說出

那個「信」!

這是遠古傳說

古埃及人說三千年之後,亡靈會再度回到肉身


所以,這樣的文化背景,必然影響葬禮儀式的

作法。


古埃及人深信必須完整保存屍骸

做好一具亡者的「木乃伊」

亡者的靈魂

會在宇宙洪流裡

繼續漂泊三千年之後,再回到自己軀殼身上


軀身不能毀損,這與佛教葬禮的火化成「灰」


是全然不同的作法


「家具」一詞,在這本孟若的

「相愛或是相守」小說裡,一再出現

從第一篇延續到「安慰」這篇

有人說「家具」就是「木乃伊」一樣碰不得

「家具」變成是神聖的詞


轉化為

我們的文化解讀時,有人突然說

「啊!孟若是不是把「家具」象徵為

我們在拜拜的祖先靈那具「神主牌」!」

是啊!

哪天我死了,後代子孫也許

只能用

代表「我的文字符碼」印刻於

一塊小小板子上紀念我時,忌辰日


在神案桌上擺上一些供品

我的靈魂會用聞的,有幾樣佳餚?

雖吃不得「珍品」,用靈魂嗅覺聞聞也過癮

看看是

哪房哪家媳婦哪家的女兒

跟我有姻親血緣關係

誰還

記得我啊!


如果被世人遺忘了,無人祭拜時

我就會像孤魂野鬼一般


到處覓聞......幻想「不吃也會飽」......。


到底「死了」之後,被人遺忘

嚴重性會如何


無法輪迴轉世再投胎

那麼「遊魂」會去哪呢

想想「遊魂」不用固定被鎖在

一塊木板上的文字裡

那也是挺自由自在的,只是肚子餓了

要自己找東西吃,有點兒可憐

聽說「嗅覺記憶」是最後留存的一股氣

全部身心已死,那無形氣旋中

瀰漫著什麼味道

已逝的魂靈

仍然可以藉由嗅聞感受到它的存在.....


這是ㄧ種亡靈的本能樣態。當然這說法也是

「民俗篇」之一

就像是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被冤家亡靈

纏身不得不開始「流浪」旅程的

第一代邦迪亞,總是被他殺死的那位冤家的亡靈

所糾纏,更魔幻的是「百年孤寂」裡還說

幼小亡靈在陰間......他會繼續長大......

讀者要如何看待亡魂的世界存疑嗎?

真是文化面面觀 

就像是


無子嗣的「倒房」,可能他是早夭者

他在陰間一旦長大之後,偶有一些

霸道者的亡靈

也要來跟         他的兄弟

索求希望

他的兄弟之一的子嗣

也給他選一個當他的「乾兒子」

來繼承他早夭無後


期望他的香火有人傳承祭拜


一樣

孟若這篇「安慰」的結尾


妮娜將路易士

火化過後的「骨灰」

灑向天際

路易士的魂靈可以四處遊玩去,好詩意

兩匹馬兒任意奔馳......

對亡者的這樣的善後處理

這也是文化選項之一,魂魄不被束縛於小空間

看來亡靈也會挺樂的才是

誰知道呢?

狄更生的「孤雛淚」小說


孤兒在「葬儀社」當童工

葬儀社老闆說


他那副[憂鬱樣]最適合

出現在有「喪幼子」家的葬禮

隊伍,讓他打前方,穩賺。生意興隆

充當

類似「五子哭墓」的作作「哭喪樣」......

喪家喜歡作作樣兒,所謂世俗眼光

揭發社會「真相」

小說中不用評論什麼這般」樣「


就道盡一切

多重社會結構底層樣貌的心酸

大師作家「點到為止」!其餘就

讓觀看者自己去想一想


這般」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