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看信?不看信?

看信?不看信?

觀看者

就是這樣的心理,

馬奎斯在「預知死亡紀事」裡

跟我們玩起「榮格心理學」戰術遊戲

那是純潛意識裡的自我交戰


兩個自我的戰爭

馬奎斯讓

新郎倌就是至始至終

不拆新娘子寫來上千封的

那麼


讀者

就是會不自主地

為他們這對「老新人」急啊!

讀者會

自己OS

新郎倌,你幹嘛不看新娘子的信呀

求求你><

有點兒希冀  他們><

讀者會說:拜託!新郎倌

你看看新娘子對你的長久【相思】嘛

馬奎斯是個充分

掌握

讀者閱讀心理活動的人,

如果讀者是一位「跟小說人物的其中一位」一樣

境況的人

他肯定

鬆動矜持-改變初衷

甚至質疑

為何當初他會如此做出愚昧的決定的。

趣味的「內觀」!

榮格曾經在為一位女性進行臨床心理學

的「談話治療」時

榮格對這位女士的治療毫無進展

那位女性告訴榮格

昨晚她夢見「一隻甲蟲

就在她說出這個夢境時

治療室內的兩人同時瞥見

窗戶外頭有一隻甲蟲正在爬行


這件事情的「巧合發生」也使得

這件治療方式與結果

有了重大的突破與進展

「無形力量」?叫人難以置信

看信?不看信?是道選擇題,涉及男人自尊

什麼時候會使

固守信仰的一方,讓他們「卸下心防」?

「時機」什麼時候會來到

待機上鉤

浮士德裡的「瑪格麗特」,情竇初開的少女

思春著瑪格麗特

撥開一片花瓣

就傻乎乎地叨念著「他愛我?」

撥開一片花瓣「他不愛我

看看剩下最後一片花瓣,是他愛我?」

還是他不愛我

戀愛中的人,他們的內心活動刻畫

有時,像是要交付於「空氣」?給無形力量

去主宰, 盲從一切......墜入情網。

觀眾

就是「真多事」

挺愛

邊看



又替

瑪格麗特著急,OS「別傻!別傻!」

觀眾內心直呼「傻女孩啊別被騙了!.....」

不管男女,戀愛的人都一樣,變成白癡

托爾斯泰那部「戰爭與和平」大部頭書裡


安德烈與娜塔莎在

一場彼此相吸引的「舞會之後」


安德烈目視著正離去的娜塔莎身影

安德烈竟然

強烈地在內心很篤定地自言自語

「娜塔莎!只要妳走向妳的姐妹身旁

只要妳回頭看我一眼!我一定要娶妳。

果如

安德烈的強烈心願

當下

娜塔莎這麼ㄧ轉身

遂完成了安德烈的「心理預期」

娜塔莎對安德烈「回眸一笑!」

至此安德烈整顆心

全被

純真   無邪     易受騙的善良

這位「少女

初長成」

的姑娘-娜塔莎給征服了

願力?如願無形力量?

命運?   巧不巧

讓我們



回到

馬奎斯在「預知死亡紀事」小說裡

我們可以再討論的「寫作方式」

這新郎倌的

「看信?不看信?」我們似乎看見


「馬奎斯看見讀者的想像」,類似

對應

浮士德裡「瑪格麗特」的在撥開花瓣

「預知死亡紀事」小說裡的

新郎倌

也許他也會進行一場

「她愛我嗎她不愛我嗎?」

否則

新郎倌他不會再回來「傷心地」

再看一看「老新娘」的

這幾日,我正在閱讀

這本

義大利作家「曼佐尼」的作品

書名「約婚夫婦」

義大利文「I Promessi Sposi」的

中文翻譯為「訂婚」

雖然只是讀到三分之一而已


個人已經深深感受到

此書老提到一句話

「根據佚名作者手稿」的那種「似曾相似」

書中

曼佐尼很喜歡將自己的觀點

添加進去小說篇幅中,

為讀者剖析劇中人物

順便也為劇中人

做做個人的內心活動

諸如「充當心理分析師」這一類

曼佐尼寫出超多的

非常有趣   俏皮  又犀利

加上「批判煙硝味」的

「人物 OS的心理分析」.....。

難怪

有一些文學專家的評論



稱他是「說先生」高手

曼佐尼把十七世紀

當時的修道院那些「出家人」的

贖罪苦行、「變態」成為修女

種種宗教內幕生態

描寫地非常生動入微

發覺被父親強迫

成為「修女」的親王女兒,無力抗拒

由他人主宰自己命運的悲劇

這內心「許多個自我」在天人交戰

跟「楊四郎」已有妻室卻被迫娶

蕭太后的女兒,人格自我分裂

自我折磨的窘境


是劇作家小說家們

最能發揮說故事深淺功力

的人物。

這種奇特的變故遭遇

是如何導致一個人的性格

全部表裡不一,「偽裝」的悲哀


這種人物所唱出的心聲也是

最絕望最最痛楚的

曼佐尼的書寫「口吻」調性

讓人想起

馬奎斯在「預知死亡紀事」裡

藉由「第一人稱作者」在

閱覽一份二十年以上的

「檔案記事」

馬奎斯的「這份檔案」

與曼佐尼的「佚名作者手稿」

講述語氣與心態,兩位大師

似乎化身為

很理性的「觀察員」


這也挺類似

司馬遷在「史記」裏的

主筆史官角色

當然司馬遷也有許多「故事新編」

司馬遷也到民間去採集故事

這類的紀實書寫

都跟


曼佐尼與馬奎斯」一樣


都是一再在做「故事新編」。他們都是

根據「殘存史料」做

第二層次的書寫

是有些根據的「真實事件」

讀者對這些前人主筆史料的「蓋棺定論」

要不要質疑?這是純屬個人了悟

作家有另外的想法時乾脆也來個「重寫」

像戲曲「四郎探母」

最近常常出現的「連續劇」

用現代進行式的時代觀點

所演出的「戲碼」

編劇家給楊四郎【楊延輝】

更多「多重性格」與更多變造過的劇情戲份

悲劇人物的內心刻畫更加深入更加催淚感人

閱讀這部「約婚夫婦」

越加發覺


曼佐尼與馬奎斯的

那支「主筆」記述、   調性氛圍鋪陳 、    

跳進跳出的作者語氣   

故事結構 樣貌的採集 ......等等「觀察」式

想要更「客觀」的心態

作家時而抽離又時而「遠距紀事」......

超像!

這些大師的作品

為何能引起廣大群眾的喜好?

琢磨

大師們的「寫作手法」

是否有

「如出一徹」之處

異同處在哪

覺得是件

非常有趣的閱讀

看看曼佐尼的這部「約婚夫婦」小說上冊

p.216

描寫

那個惡棍「格里索」,曼佐尼認為

這書寫

「在危機四伏的大風中

翹起鼻子辨別著各種異味」優美詩句

是出自

有關

倫巴第人十字軍東征

未曾發表過的風格怪誕的「詩稿」

曼佐尼還預言

他的作品即將問世還會聲名大振....。

曼佐尼在書中更進一步

說他不想「抄襲別人的作品」而贏得掌聲

自我打趣說

「手稿的作者」跟他是親如兄弟的手足

所以囉!

曼佐尼在書中的「第一人稱作者」

說他可以隨意從「他的手稿」中

抄襲自己喜歡詩句

說明「好詩句」的出處

這理路痕跡調性.......

跟馬奎斯這篇「預知死亡紀事」

裏的「第一人稱作者」是多麼相像啊!

發現大師的品味,雷同處是

誠實忠於自己的「愛、憎」


坦率!就是「男子漢本色」

馬奎斯

這篇「預知死亡紀事」小說裡的新郎倌

「 看信?不看信?」

似乎在馬奎斯沒寫出的新郎倌OS地方

新郎倌自我交戰的內心「OS」,肯定

有許多

不同面貌的新郎倌影子

在跑馬燈裡「轉」啊!「轉」

多個自我爭逐跑馬賽般

勝出者的

那個

新郎倌就回到「原點」了

「源頭之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