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文才之曖昧挑逗


文才之曖昧挑逗

歌劇「帕西法爾」悲哀地成為是

華格納的天鵝之歌



尼采拿比才的「卡門」來


華格納生前的最後ㄧ部

歌劇「帕西法爾」

做ㄧ抨擊         這是網路上找到的這樣的資訊

正確與否    要查證尼采的原文才知道

只是尼采的原文翻譯  網路上沒找到有更深入的內容

如果是以   三角戀     違背誓言的這類戲碼

用這樣的表面世俗化角度

來切入的話     似乎

比才的「卡門」應該與  華格納那齣「諸神的黃昏」


將這兩齣歌劇拿來比較    好像較適切些


因為這兩齣歌劇都是在1874年所創作的作品


都有愛情   誓言   與   背叛   等等主題

至於


「帕西法爾」這齣華格納的歌劇

宗教味太重  那些救贖議題    藝術形式化的基督精神

對反基督    反「原罪」論的尼采而言


當然    要加以   批評一翻    

為何人ㄧ被生下來就具有「原罪」說

尼采覺得此宗教的教義    他是要   提出質疑的

試想

如同父子般情誼的兩位名人

尼采對華格納


崇拜   認同   進而  對認同的反動加以猛烈攻擊

的階段性過程中

讓人思義著「在關係裡的變異質素」

麻吉黨竟然也能「反目成仇」

不可思議

兩人互動的感情為何會大崩解?     


是誰太過衝動?

誰壓迫誰?覺得被壓迫的人是否也是

是個壓迫者?而本身並不自知?

「以和為貴」是種鄉愿嗎?

道家哲理是「柔能克剛」

性格過剛者容易-自傷碎裂

走向傷人傷己之途    毀人毀己

應該是很「不智」的

不過這種人卻活得很真

不偽善  不矯情     真性情

可見評判一個人

是可從多角度去釋義的

非單一選向

善惡是並存的  沒有「惡」哪能彰顯「善 」

你無法明確去做二分法的切割

你只能說

尼采的思想理念蛻變   那道光芒過於閃亮

熾熱的光一旦發散  必然會將環伺旁人熔燼

好剛烈的激情啊!


查維基百科    看看

研究者是怎麼說這部華格納的「帕西法爾」

on

「帕西法爾是華格納的最後一部作品,

故其中充滿著最圓熟的音樂技法。

管弦樂的編制雖大,

但並不因此而混亂龐雜,反而時時散發著精妙、

神聖的音響。

前奏曲的沉思性,

帕西法爾出現時的華麗莊嚴主題,

森林音樂的輕靈曼妙,

第一幕換場音樂的壯麗,

騎士合唱的崇高,

安佛塔斯獨白的痛苦和恐怖,

花妖(花之少女)合唱的

官能、耽美,以及第二幕結尾

那幾近瘋狂的戲劇性音樂,

都是這作品中極為吸引人之處。

厚重的銅管樂,輕柔的法國號,

如鳥叫聲的木管,清澈的弦樂,

常常巧妙的交織在一起。

這部作品

有神聖的聖杯騎士,也有邪惡的妖女及魔術師

所以它的音樂可說綜合了天使與魔鬼的要素

天使大體用自然音階及和聲來表現,

但魔鬼卻常用變化和聲及旋律,有時甚至近於無調

也因此,「帕西法爾」可說

是當時最先進、新潮、前衛的作品,

與其宗教莊嚴的氣氛形成對比。

這給後輩的作曲家

布魯克納、馬勒、德布西、史克里亞賓、

艾爾加等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由於天使與魔鬼都不是人間的事物,

本作品卻著力的描寫它們

所以帶給人一種超脫塵世

超自然的神秘感覺

這也使「帕西法爾」恰如其分的

成為作曲家死前的天鵝之歌。」


off

感覺     尼采與華格納這兩人的

文才之曖昧挑逗      真是充滿戲劇性

神祕超自然經驗的「信與不信」

理念思想分歧    其理路思路全然是兩條不同

的方向


「存在」主張要去對抗「虛無」主張

藝術性的東西是詩意的

過於求「真」夢幻破滅

那個「美」會不神祕    一旦失去引人入勝的「好奇心」

那麼這個世界就索然無味   ㄧ點兒趣味都沒了

尼采文字表露地很坦白很真

華格納的音樂很藝術很美

在「真善美」的頒獎典禮上

對於「善」的出發點那初衷本質

是殊途同歸的   萬變不離其宗

啓動那扇「念頭」


人性通病啊

喜歡指著別人的不是     而看不見自己性格上的缺失  


盲!茫!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