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後來,我的發現!

後來,我的發現!

上學期大家在討論喬伊斯的「都柏林人」時,

我就發現諸如有

普契尼「波希米人」歌劇裡的

那首「你那好冰冷的手」名曲

被喬伊斯很巧妙「挪用、移植」的

「折衷主義實驗文學」的痕跡...。

讀這篇「恩典」時

左派與右派的思想「並置」情形與

集各個「巨著」裡的「所有教會神父形象」的

對比思考詭辯更強烈了

像似

大仲馬「三劍客」裡的台詞「國王中的國王」,

黎賽留主教的陰謀、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裡

受女主角-吉普賽女郎誘惑的

副主教大仲馬的「二十年後」裡的不法買賣

左拉的「酒館」、Edgar Degas竇加所畫的

「證卷行群像Portrait à la bourse」.....。

那幅

柯洛「馬庫西斯之憶」的繪畫實驗性

「並置風格」不但影響啟發了印象派莫內

許多文學創作的實驗性質也間接

加減受到他的影響.....

喬伊斯的這篇「恩典」將各種聲音匯集成

「文學交響曲」

「神父傳教形象」

我想到

馬丁.路德的「贖罪卷」改革思想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裡的那位慈祥神父

欲幫之卻害之的毒汁「誤判」,陰錯陽差導致

「羅密歐與茱麗葉」雙雙殉情

曼佐尼「約婚夫婦」小說裡那位

不敢為新人證婚因為被黑道老大恐嚇

改過向善爬上階梯的「神父」....

喬伊斯的「恩典」一篇裡

那句

「教宗無誤判論」!給人許多「反思」

正如尼采闡釋「欲害之;卻幫之」的

命運之弔詭?

將各種派別思緒「並置」在一塊的折衷主義

會給讀者產生一種與「作品」本身直接對話

的思考空間

作者沒有「教說」卻能使讀者明辨

進而找到自己想要的思考模式

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填鴨式的硬塞

叫人難受

「恩典」裡那位很像莎士比亞的歐先生

既然他被喬伊斯作者設定

為「很會識人」的才智,為何他會娶

一個酒鬼老婆?

這個問題的提出很有意思

就像大仲馬「三劍客」裡的「阿多斯」

「聰明一世   糊塗一時」

一樣,栽在「愛人米迪亞」手裡被騙了

如果只是討論「文本內容」而已

總感覺「不夠味」

似乎太窄化喬伊斯的用心設計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