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討論「白色城堡」9-11章

討論「白色城堡」9-11

為何書名要取為「白色城堡」?

◎有霧且夢幻的又是遙不可及的美麗境界,

   就像胡桃鉗望子與克拉拉一起進入糖菓王國

     看見各國展現自己文化的各種美妙舞姿,

     那是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世界,

     世界和平!

◎柴可夫斯基在胡桃鉗芭蕾舞劇裡

     那首「糖梅仙子之舞」,就像似

       打開一道道讓人好奇的門般讓人驚豔。

      就像似翻開一本本好書般 讓人雀躍

     有一個廣播節目「好書來爆香」片頭

      節目製作人就是挑選此曲來襯樂呢!

      翻閱好書就像似在剝開一顆顆

      好吃香甜的糖菓

那位西班牙斷臂奴隸寫「騎士傳奇」,

   其精神象徵,為何第一人稱的「我」

   覺得寫作這類故事是誤入歧途?

   第一人稱的「我」要寫自己的故事,

    這關注自己與

  古希臘著學家赫拉克利特的

 哲學思想與生活態度,我只「研究自己」,

  會帶給你什麼人格「質素」喜好傾向與

   自我辯證的「啟發」?

我寫我自己,或是有人喜歡寫旅遊記趣,

    這並不衝突啊!有更多元的作品,這樣很好。

作者書中提到「十七」枚金幣,

    以「十七」世紀背景,

    還寫道「十七」歲的蘇丹,

    對於「十七」這個數字,

     難道有其隱喻與象徵嗎?

如果說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芭雷舞劇,

    羅西尼的歌劇「土耳其人在義大利」,

      隱喻潛藏於此文本中,問題背後的問題,

     作者真正想對讀者說的是什麼「意涵」?

與第一人稱的「我」交換身份

   
逃亡到威尼斯的霍加,為何作者要設計

     此人在國外竟然還要蓄意去顛覆

      自己國家當權者-蘇丹的政權呢?

     霍加求知慾旺盛,模仿別人不做自己,

      在作者的整個故事編排上,

     此人物設定的生命故事,其最大意義在哪裡?


第十章節「審問篇」,真理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的名言:

「是什麼說不是什麼,不是什麼說是什麼,

這是假的;

是什麼說是什麼,

不是什麼則說不是什麼,這是真的。」

霍加對小老百姓施加承認罪行的事實,

猶如「現實扭曲場」。給人很不道德印象。

「最後的審判」!反省!

◎承認罪行就能減輕罪行負擔嗎?


◎作者書寫第十章的立意是什麼?

   為何無罪者要去編造自己的「假罪行」

    如此,方能躲過變態的「清算鬥爭」

    那是多麼可怕的世界啊

◎關於「白色城堡」書中的哲思,

     對於「超人尼采」、   

站在巨人肩膀上   侏儒    模仿、 

獅子、夢境中動物預言

主人與奴隸...的初識。

作者以霍加的憤怒

來詮釋尼采所論及的「同情的背後」,

當同情本身遭人拒絕,讓人感到失望時,

甚至會讓人覺得受到侮辱,所以會由

同情轉變為憤怒

霍加審問無辜百姓罪行一事,

他的情緒反應即是這般如此。

絕望!

◎尼采的精神三變:

以「駱駝、獅子、嬰兒」三種生物

來譬喻人類精神的變化。

駱駝指背負傳統道德的束縛,

獅子則是象徵勇於破壞傳統規範的精神,

最後的「嬰兒」則是在破壞後

創造新價值的力量。

尼采提出

「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

主人道德又稱「創造者的道德」/ 「貽贈道德」。

奴隸道德也稱「侏儒道德」/ 「渺小道德」。

尼采通過對這兩者道德之對比,

進一步闡明他的道德理想。

主人道德此範疇包括尼采所提倡的一切:

健全的生命本能,充沛的強大意志,

獨特的「自我」,真誠的人生態度,

蓬勃的創造精神,以及對人類未來的愛。

而奴隸道德則囊括了尼采所反對的一切:

病弱、怯懦、喪失個性、偽善、守舊、怨恨...

「主人」的基本特徵是堅強而獨立的,

而懦弱從俗則是奴隸性格的面貌。

尼采認為奴隸道德幾乎遍及社會一切階層,

主人道德卻只能在少數優秀者身上發現,



尼采的要求是掃除奴隸性格,做大地的主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