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憶-歌舞團秀

憶-歌舞團秀

輕歌劇 [吉普賽公主] 這部

卡爾曼Emmerich  Kalman的作品

舞台出現許多歌舞廳秀的炫麗多彩

踢踏滑步舞曲的交錯編舞

非常俏皮輕鬆,這部1971年電影版的輕歌劇

讓人想起,家鄉的那間電影院,不放映電影時

這類歌舞團秀

在這家電影院會演出個把月的時間

有時也有馬戲團高空彈跳的歌舞表演

盯著看看看,就會

想再看一次「馬龍白蘭度」演得電影

「櫻花戀」( Sayonara )

莎呦娜娜!再見

主題曲給人哀怨的悲情

馬龍白蘭度飾演空軍少校

他的部屬與此部屬的日本新娘子

他們被美軍的法規與軍事警察「迫害」

在無法面對未來生活的困境時

夫妻二人選擇死亡美學的「殉情」。

也因為這對異國戀情堅貞的犧牲

換來馬龍白蘭度與日本松林歌舞團的台柱

兩人共同克服種種障礙

終於讓佳緣的「完美結局」

出現曙光

同樣都是許多歌舞秀的表演,感覺

「Sayonara」裡的女主角

所唱得、跳得歌舞之新奇變化

比起

「吉普賽公主」輕歌劇裡的歌舞秀

是更勝一籌

衡量「美」的標準?

看來跟觀眾的主觀感受是息息相關的

或許,有童年記憶的對照

與文化較接近的關係吧!

對「Sayonara」這部片子有比較多的親切感

也許是東方文化氣息濃厚的因素。

那幕「沈思」的對白很經典!

馬龍白蘭度飾演這位西點軍校優質生

他還是四星將軍之子

遠大前程就端在他的未來

可是

他愛上日本這麼有才氣的女子之後

少校軍官自問:「我是誰?我最需要什麼

我替他旁白一下

「我在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人生

殉職父親的遺志要繼承嗎

我要成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還是我要做父親的乖兒子?」

,在面對未來時,抉擇時刻是最迷惘的

人生的交叉十字路口,往哪個方向前行

就決定未來的命運


匆匆做決定;或是猶豫不決錯過良機

都可能直接面臨失誤的「抱憾」!

千金難買早知道

娛樂歡場下到底包藏多少辛酸

歌舞團裏的這位台柱,幼時家貧被父親賣身

身世真是堪憐

異國戀情的終點,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

她以

剖腹自殺來唱出

被命運捉弄的最深痛哀怨

「Sayonara 與 吉普賽公主」這兩部片子

都是以

從事演藝界的佼佼者當女主角,

她們也都各自

找到自己最心愛的情郎,打破階級意識、

讓不同民族、不同國情能夠彼此尊重

甚至是仇恨的劣根認知

努力化解逐漸讓它消彌



贏得最完美的歸宿

風風光光的舞台歌廳秀

其實舞台下的真正人生唱法,正考驗著

藝人們最真實的人性

最該把握的是進出場的「時機」

能把它唱成喜劇的,算是幸運者

錯過,就「機不可得」了


領頭

領頭

遇強則弱;遇弱則強。

能量「吸與引」的自然律就是這樣

秩序就位。

靠攏哲學,就像這位義大利作家 Lampedusa

(Giuseppe  Tomasi  di  Lampedusa1896-1957)

寫得「豹」劇小說,被拍「魂斷威尼斯」這部電影

的導演Visconti 改拍成「浩氣蓋山河」電影,其中

最識時務者由

亞蘭德倫飾演。這年輕人的「靠攏哲學」

投機份子 - 機會主義者的一絕

就是遵循這道法則

叔本華說過:「唯有獨處,人才可以成為自己。」

靠攏哲學是最怕成為自己的人

這種人寧願躲在別人身處當他人的「影子」

好說話的詞是套進保護傘意識的「納涼」

年輕人奢想謀求些許「安穩」日子

誰想維繫往日繁華歲月

盼望在政治轉換的敏感氛圍,能

持續過著興旺興盛奢侈生活

那麼,「妥協與對抗」這場論辯

是最具糾葛的手腕出招

沒落貴族親王拒絕「順應」瞬息萬變的時代

親王外甥(亞蘭德倫飾演)對他的舅舅說

「我們如果還想過好日子,就必須與時推移。」

看清此刻的當下誰才是真正的「領頭」?

靠攏哲學才有語言遊戲的發揮

看客

看!誰在領頭」


呆瓜只會跟,一旦跟錯,看錯,只好準備

換個日子過


讀這顆「怪蛋」!

讀這顆「怪蛋」!

這位義大利作家 Luigi  Malerba



為何

要寫

這篇「敲不碎的雞蛋」?

翻譯者又為何會挑「這篇文章」來翻譯

讀這顆「怪蛋」!

這顆「怪蛋」經作家刻意愛作怪

變相地

長ㄓㄤˇ



大學生討厭的「部長」前額頭正中央上。

這位被定位為後現代小說派作家,

拿「醜小鴨」照鏡子開刀

把母雞吃下「硬化劑」之後

生下的這顆「怪蛋」,硬生生「貼標記」一般

讓愛做秀的長官難堪

到底要怎麼解讀它

這篇

工人之子的犯上行為此行徑的「下馬威」

讀者接收時,是否


將它列為純屬作者發洩寫作的「白文」?


或是要「擴大解讀」這篇母雞心聲

它背後的傳旨

「解釋學」只能帶動讀者跳起「小蘋果舞」之外

是否

後現代派就是

全然取消精神衡量的指標與存在維度

消解歷史意識儼然已成為風尚

不管是強化它文氣的後現代感或是變調它

那只是個觀念釐清的研究範疇。

主體不見了。深度消失。歷史感消失

進行思考的距離消失

不用啟發什麼意識。純屬感官的真實對待


那麼讀這顆「怪蛋」!

或許能擠出點「美感」來


被怪蛋

長成

犀牛角「腫包」的即興反思


壞蛋多重疊義的發散,飄起無味空氣的

靜默冰冷感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童語心聲

童語心聲

大人變小孩的「同理心」實驗!

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老愛時興規定什麼「讀書成長模式」,

通常

孩童要在閱讀之後,遵照父母之令

說說寫寫一兩則「讀書心得」.......


每次陪孩子看電影之後,也要與他們討論

劇情想法有無正面心靈啟發

諸如一堆感想有收穫什麼的.......

童語心聲-側面探儀器實驗室,問卷調查

那些充當包打探的多事者,回報結果



類似

奧地利爭議作家-伯恩哈德(Thomas  Bemhard)



在「歷代大師」此書中

所闡明的「毒舌」哲學一般

大人姿態、老師那些導覽藝術解說員



專稿

抹殺孩童產生閱讀、藝術...

等等「興趣」的殺手。

開罵的可兇悍有理

社會化、成人化思維是目的導向較功利性的

孩童要的


僅僅是只是「好奇好玩有趣」而已


你用成人學習模式去筐住

孩童思惟

灌輸一堆知識性的吸收強加在他們的重壓上,

揠苗助長方式容易產生反效果


早早讓他們與閱讀絕緣跟藝術薰陶說掰掰

學習樂器產生恐懼症,討厭音樂聲

本來是塊「可造之材」

孩童的好奇心、興趣、熱情

全被你們這些大人視角權威給磨損殆盡

還談什麼兒童的未來成就

藝術情境教育,是製造一個優質環境

讓他們

能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養成教育」

童語心聲,能聽進大人耳裡的


少矣!

該學習的是大人吧


「畫裏」走出魂

「畫裏」走出魂

愛倫坡寫過畫家「畫眼睛」的傳神故事,

是嘲諷藝術家熱衷藝術創作

而忽視畫家自己妻子的存在事實。

愛倫坡的「黑貓」故事裡的

靈異鬼氣賦予因果報應論的教化

拍賣場上高額喊價的一幅幅古畫

歷史畫卷說不完

果戈里有一篇「畫像」跟

唯美派的王爾德那篇「格雷的畫像」故事一樣

「畫裏」走出魂........

果戈里刻畫「高利貸魔鬼」畫像的詛咒........

會使人一口氣往下面情節看下去


鬼氣瀰漫懸疑引人入勝的看完第ㄧ部

接著揭曉第二部「內情」

真是說故事高手!

「畫裏」走出魂這種戲碼在莎士比亞時代的

東方「湯顯祖」就展露過身手

柳夢梅與杜麗娘的「牡丹亭」戲曲,是怪靈異的

看來,「還魂記」故事,總誘使讀者進入幻境的

自由異空間遊歷


果戈里這部「畫像」,寫到

畫像裏的人物,身穿亞洲式的寬大衣服;

黝黑臉有南方人曬黑的氣息。


果戈里故意賣關子要讓讀者去猜一猜

不講明

畫像裡的人是「印度人、希臘人、還是波斯人」?

擁有「畫像者」像被詛咒般竟然會莫名其妙

升起一股強烈的

「妒忌心」設下黑暗陰謀去戕害畫界的同行

毀名畫......

「畫裏」走出魂的驚嚇人


讓買畫者有如經歷一場夢魘

這位放高利貸者的畫像



令人生畏的神色火辣辣的大眼睛

搭配兩撇下垂的濃眉,罕見的高大身材

削瘦臉孔,一副魔鬼形象。

果戈里讓整個故事跳躍著「藝術論的舞姿」

畫聖潔、畫聖像



畫魔鬼畫撒旦

的下場?其差異性命運遭遇給人許多思考


說明「招攬」的玄妙。跟宇宙發號司令般

業力抵不過神通;神通抵不過願力

好願!招好運

多與正面、正能量接觸,自然靈魂不會亂出竅

與魔鬼交易嘍

給自己一個「好心願」吧

別亂詛咒人,罵人罵己。多說好話吧


別毒舌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導戲

導戲

那次參觀清朝文物,當導覽介紹「雞缸杯」時

滿臉興奮,小小一個酒杯,價值非凡。

她說此酒杯的拍賣價?要大家猜到底是多少錢

我早已經忘記那「大錢數」

不過導覽每介紹一件古物

就要批評電視劇上一些熱門演出的清朝戲劇

這位很專業的導覽不酸一下

導戲者的「超不專業

看來她是超難過的

對某一專業的專精優點好像也是

唯一專業上的缺點

那就是知道太多「小細節」

看電視劇演得、穿得很不合時代背景

就越看越「不順眼」,很火耶

無明地不吐槽!

找人吐吐

自己都怪難受的

今兒從電腦上點進去看

「雷哈爾歌劇」- [微笑國] 電影版

是1974(5)年代拍的

終於體會那位導覽的真實感受

解說文字明明是說 北京 中國王子 Sukong

與西方女子麗莎的故事

戀情發生時間 約1912年

中華民國剛初初建立階段


片中那位「中國王子」Sukong是指滿族人

可是電影出現的舞姿是韓國的傳統民俗舞曲

中國王子的服裝是泰國服飾樣式,侍衛兵的穿著

竟然是中、西兼有之「雜穿」

春秋戰國時代的「兵服」也出現.....

影片中的導演是否「故意」讓

西方的舞蹈服裝設計師,來個

古今中外隨意取材只要

是沾上「東方元素」的邊邊兒即可

大拼湊的抓取.....

敲鼓敲銅鐘的樂器,好像回到「西施」年代

瑜伽舞步又很印度

東方造景很有泰緬味。很東南亞

跟「國王與我」的電影調調很貼近

如今看來,這些影視從業人員真是混得很!

西方人假裝懂東方模樣專門矇騙

不懂東方的西方人的視界

亂亂湊湊數

檢視是很無情的,唱腔、演技演員們

雖表現得都挺好的,可是搭景服裝配舞

在拍演「東方」的這個部分是「太過離譜」

讓人分不清的跳痛

簡直是超脫線

叫人產生時空錯置感,能「導戲」成這副模樣

觀眾算是讓無厘頭給開了眼界


儘管「中國王子」Sukong 那首

[ You are my heart's delight ] 唱得如此感動人


總覺得轉不過來......怎麼是這樣「導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