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從忘記開始說

從忘記開始說

這個效應比喻只記得「夢想成真」

有三個字    是  「馬    龍    比」到底是

馬龍比      龍馬比    比馬龍   比龍馬

龍比馬 ......   反正它是在心理學上的名詞

在跟好友閒聊中       故事內容差不多  忘光光

這很好     事後我發現    


「忘記」的好處    也是創意性  想像出新故事的

刺激

自覺猜掰地  很有創意呢     

 離心理作用心理效應要表達的「原意」

也就是到達的「結果論」相近

但是編織一則全新的故事   過程

全是     新想出的

原來我們的記性可以改造成這般「蛻變」

我竟然可以掰成

所謂「馬比龍效應」就是

「馬」想像著自己有一天能變成「龍」

就真的   把在地上奔跑被人騎的馬   變成   天上飛龍

伸展著自主的舞動   

真是有夠「巧」

才說完我的忘記     將  故事內容    亂掰 

還認為自己應該沒掰錯     

才坐定   聽一場「創意性思考」演講時

主講者   就說起

「畢馬龍效應」將此效應扼要在簡報上秀出

「弄假成真」

主講者  說  畢馬龍是一位希臘國王

他自己動手從事  藝術創作   著手雕刻    

一尊美女石雕像

畢馬龍國王深深愛上這尊「美女石雕像」

天天夢想著她能變成真人    與他在人世間相戀

希臘諸神被畢馬龍國王長久時間的真誠祈禱所感動
   
就將此美女石雕像變成真的人

終於讓畢馬龍國王圓夢了

有教師就以「畢馬龍效應」做實驗

分兩組學生      有一組學生   教師一直讚美他們

另一組沒有讚美

結果    有被讚美的那一組    學習成果  當真比

另一組來的優秀

所以在心理學上的應用就將此現象稱為「畢馬龍效應」


「夢想成真」與「弄假成真」兩個名詞 

應該有異同點吧

還是它們其實都差不多相近 

我們也可以將它們     當成是一樣的意思  



「馬比龍效應」到「畢馬龍效應」

聽過此則故事後    時間一久   我早已將它歸零   

忘記一大半內容      竟然

忘記開始說起   才說的自成一套「馬變成龍」

「地上」昇華為「天上」的向上攀爬


看來將「馬的蛻變」比喻「成龍」的過程

我的故事新編

也頗有其邏輯性呢

真是自圓其說的自我滿意來著


愛因斯坦說

「我們在十八歲前所獲得的常識會成為

我們爾後的「「偏見」」

感覺    如果哪天    你

忘記   健忘    空白   歸零      放空   

故意走出框架   就算殘留「影子」也好

或是    來個徹底「健忘」也罷

當你在說一件事時     只截取一些關鍵的重要精神


那麼

是可以在兩個選擇當中     全拋開這兩者的選項

嘗試多種可能性的      容許讓自己

有更多      創造性的選擇

是否你有可能

創造出

第三種的選項        或許那樣

對於活化你的思考力是很有幫助的


無意間     實驗到    這樣的創造性思考過程

覺得

人啊    是可以很自由    去     開發潛能的

忘記     這件事    往正面看待    

也有它頗功能性的啟發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