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討論孟若小說-後記之ㄧ

討論孟若小說-後記之ㄧ


自主學習    延伸閱讀

因為讀孟若小說   

就去觀看   書中有提到的

一些相關的幾部電影

「馬勒傳」1974年版本

此部電影出現怪誕的馬勒與華格納歌劇裡的

「女武神」兩人調情

馬勒在夢境裡

跳起夢幻舞曲

在他的精神領域裏他跳過

一個又一個的「火圈圈」電影實在是

很「小丑」化 

很有感覺的是


馬勒妻子將「樂譜」小盒子棺材

埋在泥土中

之後

她趴在泥土上頭   傷心慟哭著

與孟若小說改編的電影「柳暗花明」2006版中

的失憶老婆

她在滑過雪之後  很愜意地   仰躺於靄靄白雪中

這兩幅   一趴臥    一仰躺的妻子角色畫面

成為對比

年輕的馬勒太太趴在泥土上哭泣著  

自己埋葬   她自己創作的樂譜 



有老年癡呆症的老女人  

即將被老公安排進入療養院的境況     

老女人即將要被老公拋棄般的      沒知覺

享受滑雪之樂     仰躺   四肢大解放


在婚姻裡

兩性關係中的平等對待    

自思忖著    ㄧ男  ㄧ女  走到「愛的結合」

   即便是同性戀者

你會給     彼此多少的「空間」呢   


「空間」能「多義性」到多少的極限

不預設     只停留於

靈魂  在陽間或是在陰間的解析


那麼就能讀出更多    解讀上的「空間」……….


感覺

孟若短篇小說 的[空間]與[深-洞]

很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小說裏的

那種深刻的心理分析    獨白    很基督精神化的反思

是相應著    自我道德內化     

很多是自我辯解的合理化



讓自己囚刑的「心障」能舒坦點  

讓自己也撩撥出   一點兒「曙光」來自衛

與慰藉


活著    能呼吸      

正視面對自己現有的處境     

扭轉  開啟 自我封閉的心靈   

去看待僅存的生命餘暉


深深吸一口氣

讓自己享受     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

失親的女主角     末句那麼有力的「救人」


其實

「救人」也等同於「救己」

自救

醫病關係裡

蕭伯納有則幽默小故事


「病人來求診療   說他   頭很痛


醫生馬上也   頭痛起來    此時    病人一急


趕緊也當起   「「醫師」」角色


病人幫醫師「「治病」」   告訴醫師   

該怎麼樣    如何如何   對待     此病症


此時


醫師伸手對這位病人說


我幫你醫好了


診療費用是多少   」


往往    病人   是在幫人    醫治時

方知

自己    問題點     出在哪裡



我們總能    信誓旦旦醫治別人

卻看不見自己的盲點所在


這是人的通病

我們都很鴕鳥式的一再「自我欺騙」


你所有的看見      其實這個世界    全是你     

自我的    「自我投射」


清楚     這要點

就能    自救


諮商師的功能    最專業者最優質者的諮商師

他們都只是    做傾聽的動作而已


不必介入   也可以     不必給意見

當聽眾就好

讓患者自己去找到   解決自己問題之道


就是      最佳的治療方式


孟若的「虛構」此則故事       

描述失婚過的女音樂教師    她還未走出

第一次婚變的創傷

當你能勇敢

面對過去的自己時     而且還能   坦蕩蕩說給他人聽

才算是

那才表示    你已經走出傷痛了


看來女音樂教師的療傷期    是很長呢

看了ㄧ部孟若小說改編的電影

加上已讀過她的五篇     短篇小說之後

漸漸窺見

她所創作的靈感來源   與    取材建構小說情節的心思

那筆觸

有一種旁觀者的疏離感與冷漠的理性成份

平實   淡雅    哲詩般餘韻

像似發酵著一種滲透感染    在拓印著的「水墨」畫

有韻味……….

她的

小說ㄧ開頭與結尾處

總能抓到人性底蘊的莊嚴神聖    更是  思慮……….

且頭尾彼此相呼應著   扣上主題節奏   循著緩慢調性

如此貼近「社會邊緣人」的疏離間的靠近    

 正是

撫慰著那些受傷的心靈……….

是很引人深思的

關懷弱勢的作家       給人一種很勇敢的力量


我喜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