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聽進去

聽進去

織女邊紡紗邊聽「故事」為何這樣的動作

才能聽進去別人說的故事

而且還具有「轉述能力」?

討論「聽進去」這真是個焦點話題。

因為紡紗女的肢體勞動ㄧ直在重覆著一個

「習慣動作」

專心作一件事時    他的五官是開放的   張開的

她們不用大腦


大腦是「空」的狀態       所以大腦能裝進東西


此時的大腦呈現一種停滯作業

不多作  其他想      純粹地  像塊     海綿般    專注地

聽進去     對說者有ㄧ種人情味的信任感      

相信「她說」

忘記自身的狀態    忘我境界     就能入戲

織女的手在勞動      但是腦子是放空的


這樣聽進去     已有被同化的入迷     

聽者如此鬆懈毫無任何防備的

全然進入故事情境裡而忘我


所以這位聽者是投入的

因此聽進去的故事

與大家在看一則新聞報導     匆匆瞄ㄧ眼


是有很大差異的

在未來

這位紡紗女就具有

加入自己吸收內化之後的    轉述   轉釋能力

或許會利用更多元的創新

一個個轉給「她說」的

「她說」→「她說」「她說」...

將此則

聽進去的故事      加以改造

孵化成故事的藝術形式變異    繼續衍化下去

那麼聽進去的   「??」


會不經意地全化為情感的變體

有如  排著ㄧ長列人         

第一個人  開始轉身  去告訴   後面那一個人


「一件事」


經由多人

聽進去     放出可能會錯意的誤聽的話    

一個接一個的過程

最後原意可能全部盡失呢

能保有幾成是第一人的「說出」而不變質?

要保固故事的純淨原貌

那個聽進去了沒?     與轉述能力的功力高低     

真是充滿趣味的「胡說八道」.......

也許像紡織女這種專注聽進去

將一則故事  說清楚   講明白    比較不失真  

紡織女是具備轉述能力的


否則一定

會把原來的故事   變異成    面目全非

已非原作者之意

敘事覆蓋上敘事者痕跡是必然現象

故事與小說差異之ㄧ

有ㄧ點是

故事不用做過多的解釋     劇情內容重於心理分析

存在幾個重要的人事物地時之元素即可    

越簡單的故事往往富有更深層的哲思

更具有故事流傳價值

有一則故事是

埃及王被波斯王打敗俘虜

波斯王正想大大屈辱埃及王一番

在波斯大軍凱旋遊行街上     

波斯王刻意安排讓埃及王在此街上


見到   被貶為僕人  正在池邊取水的女兒

這時埃及王低頭不語    無動於衷

接著    埃及王又見到在遊行隊伍中  有他的兒子


ㄧ路受到苦刑     這時的他     仍是無動於衷

但是



埃及王    在俘虜之中   認出ㄧ位老僕


這時埃及王的雙拳   用力猛抽打    自己的太陽穴


顯示出非常懊惱悲傷的樣子


此則故事    有不為人知 的   內在底藴

故事不用多做   解釋     故事本身就充滿哲思

讓聽者   好奇地想著   揣測 著   

埃及王的心情轉折到底是怎樣?親疏關係

大悲無聲?哀莫大於心死

當ㄧ個人的情緒

堆疊到一定的程度    

忍無可忍  情緒崩解潰堤時    會怎樣


那個無動於衷   與    敲打自己的太陽穴

這兩個動作

其背後充滿神祕的   不用多說    或是 不說


那個「不說」竟是  

隱約觸動    讓人發想著 .......     

說出     許多可能的延伸故事呢

後來知者    又會以何種樣貌將此則故事轉述?

這也是一種創意與創價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