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一再重複的「夢」

一再重複的「夢」

楊絳在高齡92時寫下「我們仨」回憶,

前幾年與讀書會好友們共同討論過此書

那時,我們也談及她的翻譯作品「斐多」。

「我們仨」此書時楊絳還在世

105歲的楊絳終於離世了


楊絳過世後,網路盛傳一段話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

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

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後被證實並非出自楊絳。

另一個團體的讀書會前陣子

又擬案

即將要討論楊絳的這本「我們仨」

我在想,如果那次讀楊絳時

我們是先討論楊絳翻譯的「斐多」

而我又看了


這篇

「呂行:蘇格拉底的「夢」

       ——評楊絳譯《斐多》中的嚴重錯譯」

的網路文章

那麼楊絳的治學態度

是否就會因此而讓人產生質疑?

不知道!

關於教育

與蘇格拉底的夢

在柏拉圖「斐多」筆下的

的傳達上

那拉丁文  

古希臘文的正文

與輾轉釋文的文本的意譯

其間差異出入,會給不同文化國度的讀者

帶來何等的「誤讀」

關於教育


關於蘇格拉底一再重複做的「夢」

蘇格拉底死前

又讓自己重新去解讀

自己一再重複所做的夢.....。

到底

用故事教化感染的教育

還是

窮究事理哲學論證的教育

才是最適當的?

孔子  秉持的教育宗旨是

「有教無類 , 因材施教」

用創作式培育教化

其實是啟發式教法吧!

在產生問號與找答案的過程中

才會讓事情漸次全面想通?

不知道

柏拉圖寫

蘇格拉底對同一個夢的不同解讀

也讓我們意識到

一個想法

的前後轉變與

一個人的

生死議題攸關。

朝聞道   夕可死

許多事

想不通

為何是「死前才想通」

好像

沒死到臨頭,你不會有新感受出現

終日慣性在做同一件事

當那個慣性生命終結時

瞬間即將消失了

那個悟性才開竅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毀謗評語又怎樣?

不通   不通    通   通   通

說別人不通   自己通

自己真的通了嗎

不知道!

你可以選擇不是最好的

但是最適合你的

所謂「讀通」了


夢的啟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