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看「文化獎得主」紀錄片

看「文化獎得主」紀錄片。

因為讀過林文月書寫的「飲膳札記」

和她翻譯樋口一葉的「十三月」關係,

我們在暑假期間就一起

觀賞林文月作家得「文化獎」的紀錄片

因為早年,我們也共讀過

白先勇的「臺北人」關係

在看完林文月的紀錄片後,還剩些時間,將

也是得文化獎的白先勇紀錄片也接續觀看了

因為一些新進學員沒讀「臺北人」,對玉卿嫂、

遊園驚夢與孤戀花的片段介紹較為陌生

也是必然的

觀後,大家對「覆蓋最私密情感」部分較為好奇

林文月寫對先生的追念,他的創作竟是透過

照顧晚年先生的J護士來書寫最親密愛人

聯合報副刊主編陳義芝

說林文月這樣的寫法真是匠心獨具

而白先勇寫「孽子」,讀者會誤以為

此作者興許私底下跟他自己的父親感情不睦

衝突矛盾情結方能寫得如此入木三分

透過作者親身說法,才釐清猜測盲點

原來是白先勇的弟弟與他父親

關係緊張而不是作者他本人....

那時共讀「孤戀花」一篇時,我們就在



可能文章裡的主角原型是在影射作曲家楊三郎

果然,作者說他確實是在描述作曲家楊三郎

大家都覺得一起觀賞這兩部紀錄片

讓我們更貼近作家書寫的動機與才華的展現

愉悅的了悟些「迷惑」點,很真實啊!

主動情感被覆蓋,掀起神秘「面紗」的那ㄧ刻

清明許多,真欣慰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