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Mor Than這幅「阿提拉的飲宴」

從Mor Than這幅「阿提拉的飲宴」

















威爾第歌劇「匈奴王阿提拉汗」























後人對「阿提拉」的真面目,能了解多少?


Mor Than(1828-1899)是匈牙利畫家

於1870年繪製「阿提拉的飲宴」。

在1954年電影[Attila]

由安東尼.奎恩Anthony Quinn

飾演阿提拉 匈奴王,阿提拉在迎賓宴上

對於羅馬方面所提出的續約和平條款

穿白袍的羅馬代表說

「小酒能延續帝國生命。」

阿提拉遂起身

講了一句話:「歷史是用血寫的不是酒。」





















威爾第歌劇「阿提拉汗」

描寫

阿提拉汗大軍來到羅馬近郊時,

看到一群女人,

女人中的領導歐妲貝拉向前詢問阿提拉,

為何匈奴人出征不帶妻女,

匈奴王受其勇氣所感動,答應她一件事,

但她卻說希望有一把劍

可以讓她殺阿提拉汗以報父仇,

阿提拉饒她一命,

並在隨後因為歐妲貝拉破壞

羅馬人毒殺阿提拉汗的事後,

下令要娶她為妻,

歐達貝拉假做應允,

卻在最後以劍刺中阿提拉汗,

為羅馬人報仇,

而阿提拉汗的大軍也始終未再踏進羅馬城。

或許考古家在挖掘阿提拉時代的「匈奴人頭顱」

所給出的研究文獻,更貼近真實的想像吧!

阿提拉的殘暴  燒殺搶掠 征服者形象

是羅馬人的觀點 

 被基督教稱為「上帝之鞭」的人物-阿提拉 

是否會像電影「博物館驚魂夜」ㄧ樣跑出來

搞笑逗人?


關於「大宴賓客」話題,一些宴客傳統美德說詞


在喬伊斯「都柏林人」~「死者」一篇裡

做過許多

迷惑不解的猜想.....!


Attila此名字儼然成了

「死亡」與「毀滅」的代名詞。

Attila到底因何而死亡?也有另一傳聞

是羅馬公主每次在阿提拉飲酒時

會用有毒鳥羽毛輕輕在他的酒杯內拂一下

日積月累之後,阿提拉才會在

娶日耳曼貴族之女的「新婚之夜」上

縱慾過度而暴斃死亡

匈牙利畫家Mor Than的

這幅「阿提拉的飲宴」

就看觀者會如何去解讀它了


侵略者與被侵略者的角色扮演,將角色互換一下

或許世界就太平些吧





欣賞「璀璨情詩」

欣賞「璀璨情詩」這部影片。

DVD影片裡出現許多

英國十九世紀浪漫詩人-濟慈的動人詩篇

濟慈詩人曾寄宿於

擅長裁縫-范妮.布恩小姐家,

濟慈房客與這位房東女兒熱戀

1821年濟慈詩人

雖得到文藝界眾好友們的資助

前往義大利休養,仍久病不治,25歲就病逝了

摘錄    


  一小段 

濟慈詩人最膾炙人口的「夜鶯頌」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


我在黑暗中裡傾聽,多少次
  我幾乎愛上了靜謐的死亡
  我在詩歌裡用盡了我的言辭
  求他把我的一絲氣息散入空茫
  而現在,死更是多麽的富麗
  在午夜裡溘然魂離人間
  當你正傾瀉你的心懷
  發出這般的狂喜
  你仍將歌唱,但我的雙耳卻聽不到了

  你的安魂曲只能唱給泥草聽


一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

            也正是他對待生命的態度

這部「璀璨情詩」影片的風景很美

         就像濟慈的詩





【紅娘】是古典音樂!


觀賞日劇版「我是命中註定的人」。

看來【紅娘】是古典音樂!

此齣日劇版

有別於

台灣版、韓版的「命中註定我愛你」

日劇版「我是命中註定的人」,

正木誠與湖月晴子兩人的紅娘】是個

點撥分析者,也就是

他們未來人的兒子,可愛愛的月老

未來的兒子穿越時空來幫襯父母的戀情

「未來人」很神地

來到「現代」講預言....

自稱是個「神」!

真是超有趣的編劇

這齣「我是命中註定的人」日劇

穿插播放古典音樂來推動情節的進展有:

德布西-月光

舒伯特-魔王

威爾第-凱旋進行曲

蕭邦-離別曲

孟德爾頌-婚禮進行曲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非洲交響曲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尤其是

這首「非洲交響曲」還被主角所偏愛

用來作為手機的來電鈴聲。

日劇裡的這位男主角「永不放棄」的

認真學習態度,

努力將「討厭」轉為「喜愛」的秘訣

觀眾從中

也可以初淺認識到日本民間通俗流行文化

劇裡男主角正木誠還親手木雕刻字

那「說一不二」的果決精神象徵,頗為逗趣!

整齣劇用古典音樂來串場,寓教於樂

話說

有些西洋片,偶而在戲劇裏

會出現一些叛逆者說詞,反骨語言:

「聽古典音樂,簡直是在慢性自殺....。」

看來對某一特定音樂的喜愛與討厭

欣賞者的偏好往往是很兩極的

就像


貝爾格音樂劇「露露」和

布列頓歌劇 [ The  Turn of the Screw ]

改編自亨利.詹姆斯的「碧廬冤孽」小說

這種

很具

三次元異空的樂音,頗類「鬼鬼調」呢

不管是什麼樣的音樂,也都有很愛聽的人

多元文化嘛!不排斥的話

興許能聽到很「特別」的靈魂觸動.....





重讀契訶夫【帶小狗的女士】

重讀契訶夫【帶小狗的女士】。

N年前,因為討論契訶夫這本【帶小狗的女士】

曾與讀書會的學員們一起前往「紀州庵」去

聽一場「俄羅斯文學史」的導讀

那時的閱讀經驗,對俄羅斯文學是超陌生的

好多年過去了

將這篇契訶夫【帶小狗的女士】再讀一次

有了新發現真如

托爾斯泰對契訶夫的推崇

「契訶夫就像印象畫家,看似無意義的一筆

卻出現了無法取代的藝術效果。」

就拿【帶小狗的女士】一篇裡

古羅夫的老婆對自己先生的稱謂

不用「德米特里」而用「吉米特里」一詞

以前的閱讀經驗,看

丘光譯者的

注釋

也就放過】了。這一回,重讀之後

「德米特里」卻有另一番感覺,因為此篇是由


契訶夫【燈火】一篇經過作者11年之後改寫的

【燈火】到【帶小狗的女士】

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會試著找出作者「改寫」部分

有哪些?

【帶小狗的女士】此篇是怎樣從【燈火】一篇

「脫胎換骨」的


◎「德米特里」起源於希臘男孩名字

是東正教的教名「吉米特里」是

「德米特里」的教會斯拉夫語形式。

「德米特里」詞源來自希臘語正義女神,

主掌農業豐收大地穀物的神祇

因為

看電影「沙皇的小馬」裡

那位為「正義」替少數民族發聲向沙皇請願

對造歐亞鐵路孳生的糧食問題-殺馬事件

並為此不公不義事件奔走千里、萬里的

男主角名字也叫

「迪米特里」

而穆索斯基的歌劇「鮑里斯.戈東諾夫」

改編自普希金同名著作,劇裡

那位格雷果「假皇子」~~~偽「德米特里」

「德米特里」登基娶波蘭貴族之女後

依波蘭習慣不依俄羅斯習,不依東正教儀式

要俄羅斯變成天主教

契訶夫輕輕一筆兩個音近詞

「德米特里」、「吉米特里」

讀者有多少知識背景,自由聯想

端看讀者的想像力能馳遠到哪兒邊際?

文學藝術效果自然彰顯,作品自己在說話


【帶小狗的女士】裡的

古羅夫帶女兒去上學心中卻想著

下一步要去會情人。對於

過雙重生活的古羅夫這ㄧ橋段的書寫

源自燈火】一篇裡

醫學系教授為新進學生上第一堂課序論

之說教 ~

別人妻女不可欺

【帶小狗的女士】裡契訶夫一改說教口吻

作者只呈現「偷情事實」

剩下的就讓讀者自己去反思

作者不特別點出對與錯

信仰問題,個人造業個人擔

不評判的力道,比評判說教方式更勝一籌

燈火】一篇裡女主角小貓咪【無聊】時

會做做數學題,而在【帶小狗的女士】一篇

作者用各國各地旅客來到「雅爾達」此地

的有聊、無聊之說,得以探知

契訶夫已從小貓咪的小情小愛個人情感的視野

擴大到

對整體人類人性、各地風土人情的犀利觀察

燈火】裡有英國作曲家

亞瑟.蘇利文歌劇「日本天皇」潛藏的影子

【帶小狗的女士】一篇則是直書歌劇

具名觀看歌劇「藝妓」

「日本天皇」歌劇裡有一些東方旋律

不但在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與「杜蘭朵公主」

曾被巧妙引用,這齣「藝妓」歌劇亦然


【帶小狗的女士】一篇裡

古羅夫偷情之後「吃西瓜」還陷入沈思

這一段落我會聯想到

歌劇「日本天皇」裡

男士只要偷瞄一眼對已婚女子傳情

就要被砍頭的日本法條

切開西瓜就像一個頭被切開滴出紅色血水

出軌者自己砍自己的頭?

◎「燈火」一篇裡

那句「頹廢了像溼了的綢緞」,讓人想到

那幅

皮耶.考特畫作「暴風雨」寓意的私情

【帶小狗的女士】一篇裡

作者就直接將歌劇「藝妓」內容寫上

「....們的美麗惹他嫌惡

她們內衣上的蕾絲邊

對他來說

彷彿也成了魚鱗。」

◎再次觀賞

由葛濟夫指揮-穆索斯基

歌劇:「鮑里斯.戈東諾夫」

鮑里斯.戈東諾夫沙皇

陷入

曾主使殺害伊凡雷帝的小皇子幼童「德米特里」



自我混亂、罪責瘋狂時

遠方黑幕處

有位幼童「德米特里」的幻影化作

ㄧ具具閃爍的「燈火」

驚嚇著偽君子沙皇「鮑里斯.戈東諾夫」

搬演十六世紀俄羅斯的混亂時代的戲碼

那些得到最高權位者

幾乎個個都是戴著假面具的偽君子

每一個時代,似乎總是在重演著

這些爭權奪利「偽君子」的戲碼

而受苦的永遠都是無辜老百姓

「鮑里斯.戈東諾夫」歌劇裡

那位「酒糟鼻的修士」唱起很像

閩南語殯葬時的哭調,此角色似乎就是

穆索斯基作曲家個人在劇裡的簽名

訴說作曲家他個人的無奈悲歌


◎  嘗試了解俄羅斯變容教堂的神蹟傳說




小川清子的「聖經」

讀日本作家「德富蘆花」的「不如歸」社會

現實派小說,

小說中ㄧ生坎坷的孤女-小川清子,

她曾救起溺水的女主角-浪子,

「小川清子」在送給「浪子」一本「聖經」時,

談起她自己的悲慘遭遇,

「小川清子」說洋人送她的那本「聖經」

因為不太懂洋文,也沒認真學習聖經內容

不過在她生命盪到谷底時,聖經上的幾句

她看得懂的意思,卻

啟發她的大愛,

讓她重拾「生之可貴」

與湧現救人、幫助弱者的愛心。

她經歷一個最堪憐的生命磨難,

還要「把愛傳下去」。

讀到文本中這位「小川清子」的故事,

真是賺人熱淚。

「德富蘆花」尊崇

托爾斯泰「勿用暴力」的政治哲學

德富蘆花

形容「不如歸」

小說中的女主角「浪子」

她就像是朵「偽櫻花」的「蓮馨花」。


我想「蓮馨花」本身應該不想要模仿誰吧!

只是外人觀之

「蓮馨花」它總讓人覺得它很像誰

誰不想【做自己】就好呢

被人看走眼,又能怪誰

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每一個時代,活出自己的真,最美


管誰

愛叫妳「梅花」、「櫻花」「蓮馨花」的

老詞 ~  玫瑰花不叫「玫瑰」依然

地獄之路是由善意鋪成的

良知,是懦夫的用詞

是抑制面對強者權力企圖心的恐懼

那是莎士比亞戲劇裡的台詞,充滿反諷口吻

不管身處何境


送人一本「金剛經說什麼?」

送人一本「聖經」.....

只要接收者,能從中對生命有所領悟

也算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