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深究人文性

深究人文性

正在閱讀中書名:【歌德與托爾斯態】

湯瑪斯‧曼 著  李永熾 譯

經由此書的閱讀,

加上觀賞湯瑪斯‧曼在

1901年發表的《布登勃洛克家族:一個家族的衰落》

〈原名:BuddenbrooksVerfall einer Familie

是湯瑪斯‧曼  類似自傳改拍

的電影。

對湯瑪斯‧曼所寫的【魂斷威尼斯】文本內容,

似乎比較能抓到一點點

作者要展現的【永恆主題】~人文性。

布登勃洛克家族書裏

的人物有四百多人,跟紅樓夢一樣多。

各個階層人物的刻劃

也是維妙維肖,內容引人入勝。

要成為大師之前要先跟大師學習。


佩服湯瑪斯‧曼在【歌德與托爾斯泰】書裏

一開頭就虛擬一個人物《修特察》這個角色,

有趣,

巧妙地就將歌德與托爾斯泰此二人給串連起來,

那是人文性的探討,

代代人都要寫的【永恆主題】。


曾經

站在米勒拾穗~大幅畫像~真跡~前,

駐足超過三十分鐘以上,

昏暗的燈光,人來人往的參觀人群,

他們總是在聽完解說或是稍作停留瀏覽一下

就往他處移動~~去觀賞另外的其他作品。

沒人會注意到我的存在。

也沒人抗議我怎麼還不走?

老是站在此畫作的邊邊,

用斜視在旁觀此畫……………。

那時,我覺得好幸福!

我可以看很久……

跟此畫作深談。

沒人管你!沒人趕你!

是自由的,

那是一種非常美妙的相遇。

是畫作的能量嗎?

真跡比贗品散發出

巨大的能量嗎?

我是怎麼了?此畫作是如此觸動我的心靈,

灑淚前是不自主的,毫無招架預備的。

這麼長久的時間啊!

流洩著所有的過往記憶點滴……

原來《曾經》是這麼美?

一種感恩、輕盈的喜悅節拍浮現。

此畫讓我得到心靈的平靜。

米勒畫出卑微人物的人生。

人性裡如實呈現的~生命的永恆主題。

好美!

曾經

看過莫內的畫三塚稻草堆

在不同的時間,被強烈不一的光源

眷顧過之後的美姿。

是那麼平淡無奇的剩餘物

秋收過後,田裏不起眼根草莖的集中營。

那是

兒時常玩耍過的【稻草堆】,

是動不動就會被我破壞的整體,

有時還抽取它們出來

立正站好的【假人】,

在莫內畫筆下

倒成了【姑娘家】一般,

供人品頭論足朦朧美!

它曾是

假假的造型物,

一堆稻草嘛!可以任人變換之。

實物看來沒什麼。

可是在莫內的畫筆下

卻讓此微無不足的稻草堆

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了。

傳神的為此物發聲

~我的生~功德圓滿,完成生命旅程。

我的死~負載的使命達成,也該已畫下

休止符歸隱天地間。

在瞧

莫內的三塚稻草堆

小張的圖象時,

僅只是那麼一眼而已。我是百感交集的。

愛哭鬼。

是哀悼逝去的童年時光?

還是勾起那段沉思過的獨處~問天啊!

我是誰?

稻草堆成了美人胎。

盯著它進入超時空漫遊。

看住它,它難道只是一個觸媒?

串連起我的來→? ←去歲月…。

我此刻是停留在哪一個點啊?

有一段很特殊的時間。

看到什麼就【哭】!

記得,

這是兩個曾經的【哭】!

自問:哭點在哪?

自己不清楚。

回過頭來說~湯瑪斯‧曼所寫的

【魂斷威尼斯】吧!

阿森巴赫不僅厭惡

還看不起那個將自己整容的

像似小丑模樣的人物。

可是,在威尼斯

如此特別的人文薈萃土地上,

縱情狂歡過的曾經史詩,

總是瀰漫著情與慾的墮落氛圍。

有哀老心態的阿森巴赫

最後自己也走上跟此小丑一樣的怪異行為,

去整理自己的尊榮,

蓄意

讓自己變得能更年輕一些…。

刻意去諂媚勾引美少年的注意。

從一個人內在的黑暗面出發,

當你越是看不順眼的點。

那一個【點】正是你自己

沒查覺到的~自己本身的黑暗面。

此時,

該如何面對《真實的自我》?

探索此心態的矛盾糾葛?

自我發現的過程,是挺冒險的旅程啊!

常人看這樣的阿森巴赫,免不了

是要說:他真是變態呢!

常態?變態?

好端端的一個正常人,怎麼到了

此旅遊勝地竟像似被下了魔咒般~失魂

沒有自己,迷失自我。

失去自己的獨立性、自主性。

魂牽、夢斷!

湯瑪斯‧曼寫此篇的的終極目的、主題。

到底【明】的要說什麼?【暗】的要說什麼?

除了欣賞他對威尼斯的盡情描述之外。

深究其人文性…。

整個劇情軸線挑戰著

打破固有禁忌、傳統禮教的框架?

阿森巴赫吃下染有霍亂病菌的爛草莓致死,

用此主角在暗戀、焦慮、孤單當中

死去作為【結束】。

讀者

會對作者做此結局,

做一趟思索的過程嗎?

讀後你有何感受?

難道阿森巴赫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阿森巴赫的故事讓你來改寫,

如果阿森巴赫的故事不選擇此死法,

甚至不用【死】!

有沒有比【死】更具悲劇性精神的可能劇情?

旅遊的阿森巴赫是去威尼斯赴死的。

那是湯瑪斯‧曼筆下的失魂~人性的可能樣態!

每一個大時代下所產生的【大人物】,

也都有可能像阿森巴赫一樣,

死得【莫名其妙】。

無來由、不明究理地就不預期地《客死他鄉》。

令人傻眼,怎麼會這樣?


能死在自己的家鄉,是幸福的。

阿森巴赫,魂歸何處?

遊蕩在威尼斯找年輕過的自己?夢幻中的自己?

那個美少年只是自己的化身

阿森巴赫年少時

太嚴謹過日子,

從未縱情過。是找從沒有過的自己?

人性啊!總是在找《失落》。痴〈癡〉!

失落的青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