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焦點放在哪兒?

焦點放在哪兒?

聚焦與失焦。

主要與次要。

主角與配角。

首席與次席。

人生之路,不是嗎?

有人,往往不停歇一直往前衝…去!

忘了來時【初衷】。

怕沒時間,就將要離開了。

拼命!拼了最後一口氣~也要

堅持到最後一刻…不敢稍歇怠慢停下來。

那是一種頑固執著的抗命精神~絕不

跟命運妥協。

不中斷~持續~就算把【弦絲】拉斷了

幾條細絲線,只要有幾絲細弦線仍能拉!

整首曲子都走調了~全走音了…也不停下!

堅持到最後。

此精神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毅力?

走味的人生,就是不離開。


此精神

這舉動?背後要說明什麼《道理》?


許多人一直都弄不明白。

會走的人,都會有離開的原因,

百百種理由都掰的出。

但是,環境都如此惡劣了。

用主客觀常理來推算,全都對你非常不利。

你為什麼不逃?

你為什麼不走?

好吧!

毒舌點

你為什麼還活著?賴著不走?留戀人世?


不放手!原因?可有天大的原因?

走著走著竟忘了要幹什麼來著……………………。

所以不知道為什麼事而堅持?


你的主要使命完成了嗎?



兩堂課後話

兩堂課後    話

第一堂      討論    魂斷威尼斯    後面三章   

課後回想討論內容有感:

◎作者塑造

阿森巴赫的內心極為不認同

還鄙視那位怪異小丑模樣的美容者,

讓老邁身軀

藉由穿著奇裝異服、修理門面來使自己

變年輕的行為。此主角從壓根兒不喜歡此舉。

最後作者竟讓此人物的行為大逆轉,

去模仿原先他所厭惡的角色【虛假面具】。

人物之變?

除受地理環境特殊氛圍的感染之外,

作者將人性的本來原型、人性的弱點~脆弱面、

自我衝突、焦慮恐懼矛盾、易受誘惑~等等

藉此主角來紕漏人性

~真實面對自身的陰暗面。

即便是高道德標準者、社經地位顯赫者

也有可能不自主地將人性劣根性、

人性的弱點毫無隱匿地將之原形畢露,

在情慾的關卡面前,無所遁形而伏地稱臣。

讓讀者

能同理:一個在常人看來,

很變態、扭曲者內心的心理活動。

◎作者在年輕歲月〈十六歲〉曾因喪父、

家道中落,在此可能情境,

命運逼迫作者自己要早熟。

書中美少年

有著優渥家世是個得寵的男孩,

有家人陪伴來此勝地度假。

男孩其病態美姿,為何會深深吸引住

主角阿森巴赫呢?

阿森巴赫甚至對

此男孩有早夭顧慮,還為此

心情頓時黯然沉重下來。

阿森巴赫對達秋感情的轉變

是由父親關愛先出發,

最後卻演變成

自己暗戀的情人般對象。

是否作者對

自己本身所《失落的那段歲月》有憧憬與絕望?

原本他的家族也可以像達秋一家人一樣,

結伴出遊。與家人盡情去享受

原本該擁有的【青春的歡樂】…。

逝去的家族興盛

讓作者有所感觸嗎?

美少年的出現與其說他是被達秋吸引,

不如說

阿森巴赫〈作者自我投射〉在找尋一個

他夢幻中【失落的自己】。

阿森巴赫可以在青春的生命中,

不用提早背負起重責大任。

他原可以好好自我放縱一下。享樂的一下。

好好去揮灑青春,年輕人不必那麼老成。

作者是否

嚮往那種有人為你扛起一切,

去過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生活?

以同性戀角度識讀

或是

以自戀自憐來析識、哀悼、追尋

青春的那個自我

都要回歸到

一個人與大環境的關係。

是疏離?還是貼近?

審視自己的角色扮演,

是選擇處於孤獨狀態?

抑或

人是無法離群索居,當你選擇

面對【真實的生活】時,對美的追逝

與夢幻的破滅是一件很殘忍的事。

《不可得、求不得》→【無法被我所擁有】


成為戲劇小說裏

最美的悲劇性完結篇。

讓人留下遺憾殘缺的滄傷。算是

不完美的個體碎裂,

分解成多面向的自我時,

在抓取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

游離在真我與假我之間

的曲線動態,最美!

第二堂     討論電影:濃情四重奏

課後回想討論內容有感:

◎ 初探所謂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

創作者他們的【晚期風格】。

◎區分聆聽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

     對音樂素養的養成有哪些差別?

  將自我角色放置於

低俗與品味的類別之同時,

生命經驗對其感受度如何?

一旦加進來的元素產生【質變】之後,

你會用何種心態來看待【低俗與品味】此兩項

的主觀鑑定?

低俗就沒品味嗎?

有品味難道就不低俗嗎?

品味與時尚流行

又該如何區分與辨別?

熱烈討論…沒標準答案。

雖無法二分法、切一切~適時釐清,

但是這項討論,倒是

開啟大家思辨與思索的過程。很棒!

有人分享:聽流行音樂,附有歌詞,

往往會讓人忽略曲子旋律之幽美。

可能好聽的流行音樂會勾起你

哪一段的回憶…連結次感元什麼的,

可是收聽與喜愛

往往是讓人產生遞減的時候較多些,

聽流行音樂有那個【自我存在的成分】濃厚些。

而聆聽古典樂曲,當你喜愛此曲風旋律時,

有時是百聽不厭

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是一種《無我》

是一種《空》的感覺,

純粹是讓人進入此曲子之中,

隨音樂之哀而哀,隨音樂之樂而樂。

與所聆聽的樂曲融為一個【大我】般

而忘我。不會意識到自身處境………。

那個自我有時會消失於無形。


◎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超越時間的啟示。

薩依德、阿多諾…對於

音樂家與文學作家【晚期風格】有

哪些獨特的想法與見解?

◎自我檢視~【母親】這個角色的扮演。

◎彼得第一次所組的樂團,

因為其中一員過世而宣告瓦解,

所以彼得特別珍惜第二次所組的樂團。

為了團體和諧,

每位成員都有壓抑與犧牲。

探討五位演奏家的心路歷程與轉變契機。

換掉其中一位讓樂團能繼續經營,

論及【領袖氣質與自律】的看法,

因人而異嗎?

樂團組員為顧全大局、委屈求全的來服膺

丹尼爾一人的

權威性銓釋樂譜,

其餘三人都捨棄個人表現才華的機會,

最後危機也是轉機,

丹尼爾終於卸下完美主義性格,

第一個先闔上做標記注解的樂譜,

隨心境即興演奏,

其餘三人也跟進,

樂團風格必然會漸漸呈現更多元的風貌。

不是只有丹尼爾一人在主導,

其他人只能配合的慣性模式。

改變是結束舊習慣,

開始另一個樂團生命的旅程。

所以25年的四人弦樂團,

因為彼得

得帕金森症是造成結束的點,

也因為彼得的告別樂壇,

讓樂團重啟嶄新的一頁。

結束是開始。開始是結束。

時間點?就是同一個點。

一直都是回到原點,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