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幾頁「毛姆讀書隨筆」。
正好看到
毛姆評論「咆哮山莊」:「此書天下無雙。
滿含熱情的感人佳作。
他如詩歌般蘊含著深沈和力量。
讀普通小說的時候無論多麼引人入勝,
你總能意識到這不過是一個故事罷了。
但是咆哮山莊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
它更像是在體驗生命中的碎裂和慘痛。」
關於「審美」問題,毛姆提到.....。
摘錄如下:
── ──
我有一幅費爾南·萊熱的抽象畫,
我有一幅費爾南·萊熱的抽象畫,
是我25年前買的。
這幅畫叫【巴黎的屋檐下】,
我完全不知道它被如此命名的原因,
它是長方體、方塊和球體的組合,
充滿了紅色、灰色和黑白兩色。
當時,我並沒有感覺到這幅畫美在哪裡,
只是為它的裝飾性和創意所吸引。
那時,我一個廚娘,
她是一個喜歡吵嘴、脾氣暴躁的女人。
她經常會在這幅畫面前佇立許久,
仿彿入定了ㄧ樣。每當這時,
我都會問她是否在畫中看到了什麼。
她說:
「不知道,我只是很高興這樣看著它。」
我想在她內心深處,有一種真
實的審美激情
促使她這樣看著這幅畫,
這種感覺就像我在羅浮宮中看到
「耶穌受難」(葛利珂)時
所體驗到的那樣。
這種審美激情可能會因為個人的境遇
以及自身的文化修養而
異常豐富、細膩和敏感,
但沒有任何理由
將這種激情
從那些境遇不好的人身上剝奪。
古希臘 ~ 羅馬時期的一件
極其平庸的雕塑~古甕
就曾經給濟慈帶來了強大的靈感,
使其產生了強烈的審美衝動;
也正因為這樣,
英語文學中最美麗的詩篇的一部
── 「希臘古甕頌」誕生了。
美能夠給我們帶來釋放和欣喜。
── ──
不知毛姆說「巴黎的屋檐下」
是否
就是這幅
1911年的繪畫,
費南德·萊格(Fernand Leger)的
“屋頂上的煙霧”
毛姆家中的那位廚娘與「炊煙」
或許可作爲相關連結的想像。
「巴黎的屋檐下」標題真有趣!
那沒畫出來的屋檐下~
那沒畫出來的屋檐下~
肯定是人氣很旺的一場歡聚吧!
蘊藏於底的生動場景似乎可預期。
或許最近翻完「面紗」整部書,
使我想起,書中女主角吉娣的遭遇,
我反問自己,此故事使我
體驗到生命中的碎裂和慘痛了嗎?
好像沒有那麼深刻的感受。
書中提到修道院的人更是院長,都覺得
修道院那尊「聖母雕塑」與油畫都很美,
可是作者隨筆也同步加入
「參觀行列」來添話了。主觀?
作者說它們很醜,亂上色,不會配色....。
「參觀行列」來添話了。主觀?
作者說它們很醜,亂上色,不會配色....。
作者還很無情地「判」
那位藝術家聖安瑟美修女得霍亂致死。
那位藝術家聖安瑟美修女得霍亂致死。
我想著,用「創作者已死」的賞析論點,
作品與觀賞者之間會產怎樣的「火花」,
更多可能是創作者始料未及的。
行家與外行人在品評同一件藝術品時,
產生不同看法,到底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
「審美訊息」持何種態度?
聖母神像,聖經故事油畫,美在哪?
有虔誠信仰,看什麼都美吧!
只能說,每人心中各有獨到品味,
無關對錯,無關美醜。
只能說,那看不清的,看不到全部的
~~面紗,有神秘美,有詩的韻味。
更多可能是創作者始料未及的。
行家與外行人在品評同一件藝術品時,
產生不同看法,到底作者想傳達給讀者的
「審美訊息」持何種態度?
聖母神像,聖經故事油畫,美在哪?
有虔誠信仰,看什麼都美吧!
只能說,每人心中各有獨到品味,
無關對錯,無關美醜。
只能說,那看不清的,看不到全部的
~~面紗,有神秘美,有詩的韻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