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討論「一九八四」第三堂課

 討論歐威爾「一九八四」第三堂課

範圍:p.172-254

議題:

1.歐布萊恩為何要給溫斯頓看過書後才抓他,可以在溫斯頓去家裏找他時就抓了他呀,或是他們在秘密小屋幽會時也可以抓啊⋯。

2.p245,楷體字最後提到的「動機」是什麼?

3.p250,為何溫斯頓及茱莉亞會突然説出「我們死定了。」⋯

   他們怎麼意識到有人要抓他們了?

4.你覺得那些楷體字所言,那些有道理,那些沒道理?又有那些是與現今世界不吻合的?

5.歐威爾寫「一九八四」的動機是什麼?下筆時他在想什麼?文人慣用「借古諷今」,用「未來」科幻式小說在作者所處的當時代,能起什麼作用?

6.歐布萊恩,在溫斯頓眼中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他唱完幾句童謠後要笑?

7.作者安排在此次文本範圍內從溫斯頓身上提到「證據」一事,它能說什麼事?事後被捕原因也能應證~~從溫斯頓身上「證據」能證明什麼事?

8.溫斯頓與朱利亞被「思想警察」誘捕中,如此嚴謹有步驟,給你什麼想法與感受?

9.葛斯登著作-「寡頭集產政治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如果它也是「偽作」是誘捕行動的「證據」,作者如此大費周章鉅細靡遺論述一番,目的何在?使文本逼真?或是你另有想法?此書與托馬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利維坦」又譯《巨靈》、 《巨靈論》有何相關係性?

探究歐威爾此段落的原創性?

10.p185  他的一生似乎就在眼前展開,⋯一切都發生在玻璃紙鎮裡,有何寓意?

11.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12.何謂真相?關乎角度?書上說如果堅持相信真相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你,你也不是瘋子,相信這樣的一句話要有什麼樣的條件夠自信嗎?夠瘋嗎?或者這句話依然是使用著雙重思想的思維。

13.P246 p252在他們即將被思想警察拘捕的前一刻,為何又出現曬衣大嬸的這首歌,以及思想警察出現後,又補充將其完整的那首童謠,這兩首歌在這個時刻出現有何關聯或深意?

14.P193當從電屏後出現了第一句:「你們死定了」之後,這個

聲音為何一直不斷地複述溫斯頓和茱莉亞的話語?

15.P25、183、195歐布萊恩的招牌動作,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這樣的動作為何一直被描述出現?

16.P196當溫斯頓來到歐布萊恩的家之後,說出了書中第一段中所敘述的那段話之後,歐布萊恩的回應,是臨時機變或者是事先準備好的呢?

17.P205在要離開布萊恩家之時,這個時候,溫斯頓為何是想問這樣的問題呢?

這三個國家是何時何因?達成這樣的不斷戰爭的共識,來維持世界這樣的狀態呢?


18.文本中不斷出現這首一直無法唱完全的歌謠~

     『聖可麗蒙教堂的鐘聲說,柳橙和檸檬;

          聖馬丁教堂的鐘聲說,你欠我三法辛;

          老貝利教堂的鐘聲說,什麼時候還我錢?

          秀爾迪契教堂的鐘聲說,等我發財的時候。

          這裡有隻蠟燭照你上床,這裡有把斧頭砍你腦袋!』

而最後 最重要且具象徵意涵的兩句,卻是由「個性務實」的茱莉亞記得而唸出,全文得以完整。


19.玻璃紙鎮對溫斯頓有著特殊意義?p150

      秘密警察將紙鎮砸碎時,不僅象徵溫斯頓充滿浪漫情懷的懷舊美夢應聲而碎,更象徵了他人生悲慘命運的開始。

20.(18章)溫斯頓與茱莉亞一覺醒來的時候。爐子熄火了,水也冷了。他們習慣性以新舊時鐘轉換,以為只睡了3小時,其實兩人已睡了一夜。此刻已經是第二天早上8:30分。前日上級突然宣布真理部放假半天,而查靈頓也沒有在當日即時逮人(反讓他們兩人 好好的睡了一夜。)一切與善良無關,卻是何原因?

~充滿浪漫情懷的夢想世界應聲而碎。


補充資料:

《橘子和檸檬》講的是一個死刑犯處決途中的故事—「這裏有一把菜刀/砍下你的頭!」 —其中提到過去一些著名的倫敦教堂: 聖克萊門斯教堂、聖馬丁斯教堂、老貝利教堂、致禮教堂、斯蒂芬教堂和肖爾迪奇教堂。

此童謠啟發了一種兒童遊戲,遊戲中孩子們盡量避免被「劊子手的斧頭」砍到! 砍頭! 大家大喊「砍頭!」

「童謠是悠久傳統歷史的一部分,是抵制上層文化和皇室的一種流行的政治形式。」 事實上,在當時,以漫畫的形式諷刺皇權或政客是會被處以死刑的,而童謠則假借兒童娛樂用一種含蓄的形式為這種諷刺提供了有效載體。 在大部分都是文盲的社會中,朗朗上口的歌唱旋律幫助人們記住這些故事,更重要的是傳承給下一代。 不管童謠的內容是什麼,韻律是口述歷史能力的重大勝利。 直到今天孩子們依然歡快地唱著這些歌謠,這其中所承載的意義依然不言自明。


◎「一九八四」文本中提到曬衣胖女子用女低音唱電子合成情歌....。溫斯頓覺得她「很美」。茱莉亞還特別說她的腰「很寬」....。看到這段文字,使我浮現畢卡索在20年代左右從新古典主義轉變風格到立體派之「流變」....。想一想「一九八四」文本中提到所謂戰爭的「本質」...。萬變不離其宗。「閱讀與思考」!

圖中有畢卡索在1920年代的畫作「母與子」、讀者、閱讀、春天的三個女人、坐著的女人、「夢」等等&克林姆「女人的三階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