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芭蕾舞歌劇

欣賞綜合視覺表演藝術 - 芭蕾舞歌劇

異國文化的藝術賞析- 歌劇篇

有無解說?觀賞結果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兒童芭蕾舞歌劇

的趣味點在哪

警示點  誘導點   創意藝術驚奇點    點點滴滴  

給與滋養的地方在哪

是否能看懂它       創作者衷心要傳達什麼旨意

妳你身為觀眾   能讓自己空白嗎

  成年人時常會有的  偏見  主觀性  你是強化它

還是能放下身段  柔軟點去弱化它

往往    跟

觀賞者的心態    有關

當你一開始就對  異國文化有偏執  刻板印象  時

接受或是排斥它在在

會影響觀賞感知的品質.......

兒童音樂劇的欣賞

反而孩童的吸收能力會比大人要強些呢!

藝術是  跨語言   跨國界的


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

有些孩童與生俱來的藝術敏感氣質  就是這樣

不用對她他們多作解說

就是

有這樣的孩子們    才只是幼稚園階段

他們竟然可以很安靜地  乖乖地看      

比如那齣「天鵝湖芭蕾舞劇」

看看看   聽聽聽    孩童啊就會哭紅眼.......

這實在是很讓大人們感到驚訝呢

成年大人們最好    偶而   也要

讓自己

歸零

空白

找回童心    赤子之心      

你將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看音樂劇    回到

有無解說?觀賞結果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這類的話題

個人以為

懂它幾分不重要      重要的是

發現我們常常會將各色人等   去貼標簽

最可怕的是     非黑即白     二元對立觀念


沒有灰色地帶    


再怎樣壞的小子     也有善良的一面

每個人    不管大人小孩


其實內在深層底部都可能有  頗 脆弱的  

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有時那些惡行徑   只是他們的情緒在發洩而已


他們的本質不壞


可是一旦這些小壞壞被貼標簽之後

要翻身很難     

跟大家一起


欣賞     拉威爾的獨幕兒童歌劇


「孩童與魔法」  最後劇中

那位頑皮壞小子   呼叫求救「媽媽」

「媽媽」.....

拉威爾的媽媽在一戰未結束時就死了

此齣音樂劇創作於1925年

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離不開

他自己所處的時代感受

拉威爾參加過巴黎的「搗蛋份子協會」

這些同盟們所搞出的音樂  往往半夜時分

還  把鄰居們


吵到不得安寧.....

看來「孩童與魔法」那位壞小子就是

「搗蛋份子協會」成員們的縮影代表

他們不壞    年輕人嘛

他們只是心事有誰知?

拉威爾經歷過     當  德  法 兩國 在激戰 時    

 法國人發起   拒演拒看    德國的音樂表演

拉威爾拒絕簽名

這位音樂家認為藝術是跨國界跨文化的

兩國人民不必捲入這場戰局

厭戰    是每位愛好和平者的心聲

「孩童與魔法」版本有許多   詮釋法

舞台設計造型創意各異

我們一起看的版本     其中有一幕

超像是

生化戰的圍堵場面    動物界每隻造型

在暗夜裡   兩球橘燈眼醒目

 似乎都戴上防毒面具口罩般    

讓人憶起戰爭的猙獰可怖

真是發人深省

人類的本質有著「善」的一面

孩童期如果從小就讓他們多接觸

這類寓教於樂的音樂劇     長久薰陶

未來的主人翁     或許

會更具人文關懷    有人道精神吧

我以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