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作家們這樣說「死亡」

讀桐華「散落星河的記憶」小說

第四部(大結局)p.137

摘錄——on

洛蘭說:「我爸爸說每個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他的心臟停止跳動時。

肉身死去,這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死亡。

第二次死亡,是他的葬禮。

親朋好友都來正式道別,

宣告一個人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死亡。

第三次死亡,是最後一個

記得他的人

死亡時,

時光將他活過的痕跡完全抹去,

那他就徹底消失,真正死了。」

                      ——off

這段話記得

美國人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著作

「生命的清單─ 關於來世的四十種想像」

(簡體字版)此書中也出現過

台灣翻譯的書名為

「死後四十種生活」(繁體字版)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

摘錄書中文本——on

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死亡,

是在你身體的機能停止運轉之時。

第二重死亡,

是在你的身體被運送到墳墓中的時候。

第三重死亡,

是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

你的名字最後一次被人們提及。」 

      ——off


張愛玲也曾在一篇文章中

這樣寫過——


一個人一生中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腦死亡,意味著身體死了,

第二次是葬禮,

意味著在社會中死了,

第三次是遺忘,

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

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




鲁迅: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

那就真真死掉了。


我想

桐華「散落星河的記憶」小說裡

男主角「辰砂」的死法真的

很特別....。我不劇透!少惹人嫌。

不過

辰砂之死的橋段


倒是挺符合

尼采所提出的「自由之死」。


尼采提出了所謂「自由之死」,

即當我願意死,我便死去,

並在適當的時候死去。

而且當死亡時,

精神和道德應輝煌,

晚霞環於大地,否則死 便不算圓滿。

這亦是

尼采的精神三種變形之說,

在駱駝的負重、獅子的自由、 

赤子的創造精神中,

承擔生命,自由創造,

達致人類與世界的幸福

與意義

「成就之死」。 


自我實現,自我完善後,自我便心甘情願

願意離世了 



即便仁者壽!最後也是

必然要走向功德圓滿 撒手人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