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尼采「查」子的大方針

尼采「查」子的大方針

尼采的這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名

大家叫它時都覺得「太長」了    

老是「查」個沒完    「查」拉個「查」拉


因為

此書是

尼采與俄國貌美慧心女子-莎樂美

相戀   又失戀    所產下的「愛的結晶

所以    我們大家就通稱此書為「尼采的查子」

私下   管叫「此書」為「查子」

終於討論此書   已快接近尾聲......


閱讀範圍: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卷70-74

提綱挈領   找出尼采此書的大方針

1.用三根大柱建築尼采的精神新城堡

  請問是哪三根大柱?

2.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

    的「鷹」與「蛇」的象徵意義?你有何新解?

3.尼采的「超人」說,用你的語言

   來說一說什麼是「超人」。

4.尼采的「永恆輪迴」、「永劫回歸」

    與佛教信仰裡的「輪迴轉世」有何異同?

5. 「金球」、「笑獅」、「大惡ㄧ如大慰」詞句

   和名詞隱喻的釋義。

6.因為有「惡」方能知曉「善」的可貴。

    舉例

   a.黑澤明電影「羅生門」

        雖是各說各話

         但是最終是因為

         那顆「憐憫之心」才拯救了人類

         

    b. 桐華小說「雲中歌」末卷篇

        關於「復仇的力量」的最終醒悟。

        超越「復仇」因子

         進而領悟「要你活著」的真意。

     c. 唐朝詩人   

          王維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宋朝詩人   

          陸放翁 -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你遇到逆境時,如果能把「得失心」放下

         看淡輸贏,也許會有新的局面產生

          一扇窗關了,另一扇窗開了


7. 尼采詩歌大家齊朗頌 -「憂鬱之歌」。


(◐‿◑) 發現 讀「正午時分」這篇章的時候

        竟然兩次 的心境是「大不相同」

         有一次,我唸誦這內容文本裏的散文詩歌

         當時,我的心境很平靜安詳,簡餐店內

         正好是很安靜的午後,當時很享受

         尼采文字裡所描述的畫面

           那瞬間的「幸福感」

           我完全沉浸其中

        後來,雜務太多,心靜不下來

         再重讀一次這篇章時

         那種詩意美感竟然出不來

         第一次的感覺全跑掉了

          可見讀書的感受跟所處環境

          與閱讀者當下的心境

          是很有關係的

◉‿◉  是啊!那次這章節是妳唸給我聽的

        我好享受

       那樣的氣氛  那樣的詩境

         對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有深刻印象的體會

         關於「時間感」

          比如


           有位男士跟一位貌美女子坐在一塊的感覺

           是一小時過去了

          男士會覺得怎麼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好像「時間」才過去幾分鐘而已

           如果那位男士是跟一位老太婆坐在一起

           儘管「時間」只是過去幾分鐘而已

          男士一定覺得,老太婆怎麼還不離開座位啊!

          好像跟老太婆坐在一起好幾個小時呢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感恩話 -回顧前瞻

感恩話 -回顧前瞻


俄國大文豪-屠格涅夫【初戀】之阿霞

+藝術評論家- 約翰.伯格【觀看的視界】

含關於馬奎斯內容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派屈克.蒙迪安諾【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韓國作家- 孔枝泳【我們的幸福時光】

+捷克哲人-卡夫卡【變形記】

=我的耕讀「筆記」未來式

期待與大家共讀的喜悅!

期末回顧

◎帶領人養成訓練之分享,

發揮共讀的力量,頗有收益。

◎帶領人最好是能熟讀文本,

有時你在讀第二遍內容時,

你想要怎麼帶出「主題」

會自然湧現,

自然而然就會有「自己的想法」,

十多年經驗積累,現在的帶領工作,

感覺輕鬆自在。

補充資料不必一定要找很多、 很廣,

自己要去拿捏你要的是長度?廣度?深度?

我喜歡將一個主題挖深,

縱深去挖掘出作者能給予的寶礦。

◎感佩團體討論的深度,

不會離題,我有其他聚會的朋友們

因為太熟悉的關係,說好大家要讀書的,

卻往往聚會意義大於讀書。

我喜歡這個團體的討論氛圍,

我也「努力講話」來作為對團體的一份貢獻。

以前讀書很隨性,

跟大家一起討論之後,

現在讀書時會覺得

好像自己用心用功許多,

感覺會讀得較仔細些,成長很多。

◎來讀書會之後,

一直覺得受到大家的關照,

很感謝大家的接納,

剛來參加讀書會時,

自己就像是張「白紙」,

我是完全融入其間,覺得

有被照顧到,很棒!很好!

◎「一本書」想要

吸收其精華概要重點,

尤其是像「過於喧囂的孤獨」這本

這樣難懂的書,

我覺得我們用「三小時」來討論

與用「十五小時以上」來討論

是有大不同的效果,

要想慢慢消化內容

提煉出跟我們己身相關的「智慧」,

常常是需要「時間」去慢火燉烤的,

那個香氣與火候拿捏是否純熟?

多一點時間來充分溝通討論是很有必要的。

即便已經全書全部都討論完,

仍讓人覺得意猶未盡呢!

◎轉述別人說過的話,

傅佩榮教授要學生讀書時要「讀重點」,

學生問:「什麼是重點?」

傅佩榮教授回答說:

「你看得懂得的地方就是重點!」

讀孟若小說時,

自己在家怎麼讀也讀不通,

跟大家討論過後,恍然大悟,

覺得團體共讀與討論真是太重要了。

讓自己的思想觀念不會窄化。

聽聽別人的觀點,

大家腦力激盪出許多新點子新火花。

感謝大家。

◎當帶領人時,

準備一大堆資料,

結果一上場,常常無用武之地

,大家都爭相搶話權,很熱絡,是很有意思。

不過因為認養帶領工作,

輪到自己帶領時,

會比較認真多讀幾遍,

這時

你才會發現當然閱讀收穫

全部都是自己得的最多,

因為你比別人更認真多多多。


◎我老公看我正在「很用心」讀書,

這老婆一反常態,

竟然煞有其事如此地專心專注,

阿哈!

他真的「對我另眼看待」,

說我怎麼如此「認真」?

讓他非常驚訝呢!

以前讀書隨便翻幾頁就草草了事,

參加讀書會之後,

跟大家討論,視野真是大開,

感恩有幸能參加這樣的團體。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追「迷娘」Mignon

一路追「迷娘」Mignon

東西南北追找「迷娘」Mignon

東西南北追追追    

追找心肝寶貝女  找「迷娘」Mignon

那個迷糊的娘   找不到自己五歲的獨生女兒行蹤

「迷娘」在中文的翻譯裡

有母與女    各自內在「痛點」的雙重寓意

遭受命運之神的擺弄

小女兒迷失   找不到娘親    心慌慌    

未來茫茫然   堪慮的命運

娘親自咎自己太迷糊  

怎麼把愛女給丟失了    著急 鬱鬱而終

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詩歌


如果

復活於當今

一定會把曹雪芹的紅樓夢裡

那位身世悽慘的英蓮(香菱〖秋菱〗)裝進


歌德的「迷娘曲」


再用    生花妙筆  變   魔術般


把這兩位惹人心疼的「原型」靈魂

不但  能在一起「互相取暖」

還能將她們

像河神爸爸救救

被阿波羅神追愛得透不 過氣的「Dafne  」愛女

一樣

抓取月宮裏的桂樹

當成救命靈符   快快把Dafne變成一棵「月桂樹」

讓愛女可以躲進去「月桂樹的殼」裡去「藏身」

變形之藏........

如果奧維德再次    投胎降世      


覺得曹雪芹寫出紅樓夢的香菱   

被薛潘之妻夏金桂折騰磨虐得「太無人道」

覺得歌德的迷娘曲     

那個 迷娘  幼年失親    

她  好想家鄉啊!   

好想 親親故土 人、 事 物......

 這是迷娘的黯傷悲歌  也是歌德的真情呼喚

這樣感傷地

尋找「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往何處去?」

的人生哲思中......


奧維德啊!奧維德啊!   如果你還在世

你那麼會  變魔術    

你這位   筆上皇帝    下筆上帝   

法力此般高超

奧維德啊!就請你快去討救兵    

救救 「迷娘」與「香菱」吧!

別讓她們



那位法國作曲家Thomas的

歌劇「Mignon」迷娘 一般   

最終只能以幸福般    

可以「死在愛人懷裡」為最後歸宿。


復活者 奧維德啊!

這一世你還當羅馬人嗎?

假設讓你投胎

當個

世界級國際觀察員    

老天還送給你

一面菱花鏡與水晶球  讓你穿梭於古今中外

在你的「歷史寶庫」裡

你可曾存取     

隋朝時「破鏡重圓」那面  

被分成兩半的銅鏡

那個故事是傳統民間廟宇裡

常出現的籤詩   戲文

話說

南朝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

在南國被滅之後  她雖淪為楊素的寵妾

但是她的詩作

最終博取楊素的同情    

楊素大度放行    讓這對失散夫妻  得以破鏡重圓

樂昌公主 作 賦曰:

「今日遷次,新官對舊官。

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


樂昌公主的原夫君是徐德言

他 後來 流落街頭  

在正月十五時  

終於 尋得另一面破鏡    這是國破家亡的當時   

夫妻一人一半「分鏡」


以「鏡」來作為尋人的證物   

當他得知

妻子如今是 楊素大臣的寵妾   

徐德言只好在另一面破鏡的面上

題 下一首五言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

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看來  

奧維德的「歷史寶庫」在

電腦主機神經元     自動  開口說話

它拋擲出 一支十字「迴旋鏢」咻!咻

繞個「中心思想」圓圈子  規律運轉 飛翔   

迴力鏢又將「奧維德」影子 

以迴力-物理現象地  拋出又轉回頭  

接收   於掌中

玩樂乎

環球遊歷    奔向宇宙時空之旅


再世復活者-奧維德啊!你的「變形記」

可想好啦!


這會兒,你要為

可憐兒 - 迷娘與香菱, 找一條怎樣的生路?  

大家   可是


拭目以待!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茶花~花語

茶花~花語

花蕊夫人 ~ 「詠山茶」

【   山茶樹樹採山坳,恍如赤霞彩雲飄。

人道邡江花如錦,勝過天池百花搖 。   】


拜一下Google大神

它說

茶花 花語:

可愛、謙遜、謹慎、美德、理想之愛、

了不起的魅力。

白茶花:純真無邪、可愛、完美的魅力、真情、

理想之戀、清雅。

青澀少年郎的純真之愛

驚嘆!瞥見

那具有憂鬱氣質且喜愛「茶花」的女郎

法國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茶花女」

威爾第以這部「茶花女」歌劇改寫了「歌劇史」


歌劇在威爾第「茶花女」以前

是貴族藝術

歌劇創作者總以神話或是歷史上英雄人物為題材


而「茶花女」打破了當時的社會主流價值

竟大膽刻畫  高級妓女   交際花   貴族情婦


為「正面人物」

讓她的內心世界   淋漓盡致地

「剖白 」    來


凸顯她的自我犧牲

與高貴情操為創作的主要訴求      因而

能博得觀眾們的同情之淚 

細究   

一個時代的價值觀

漸趨成熟    多元     寬容   

「勇於做自己的觀察主人

而不受制於社會化的道德框架」

真的是

有賴「文化滲透的影響力」

觀賞者的那個「同理心」與同情心

會自動被感動

悄悄地跑出來     「評評理」

當一個人   開明   清明之後

他們就不會用     有色眼光   去評判「特種人」

我想    也只有「文化人」


能為ㄧ些「異類」或是「邊緣人」來發聲     

讓他們偶能看見「曙光」   進而   尋得「一線生機」

歌頌一種「真誠」與「真愛」

本不應以外相、身份、地位、財富...為依準

那個赤裸的內在德性

是不偽裝的


是最可貴的

歌劇評論者說   在諸多「茶花女」版本的歌劇中


「茶花女」歌劇    第二幕

男主角的體面生活   是   靠茶花女在維持的


這位青澀少年郎的自尊心嚴重受損

威爾弟讓這位男高音的旋律一直往上飆    

直飆到高音C  

許多男高音的演唱者

都在這個唱段   將它降音處理

只有西班牙裔的多明哥在錄音室將這個高音唱下來了


 義大利導演Traviata  La 在1982年拍攝的

「茶花女」歌劇版電影中


此片的場景  超奢華   穿插 芭蕾舞團的舞蹈   




很華麗亮眼   導演使用許多電影語言

如 戴「金牛頭」面具縱情放樂的隱喻

鄉間生活中那房內的兩尊男性赤裸石雕像    

彼此做遙相對比


人性的多變化   詭譎莫測

是純真羞澀臉孔   與   猥褻報復性的譏笑




這部影片是很有看頭     電影出現

諸多幻境重疊的畫面   剪接技巧    使

人物內心糾葛複雜的交戰    

呈現一種說不出口的痛楚

讓茶花女的內心矛盾

除了威爾第音樂曲目的加持之外

導演拍攝的藝術化   讓視覺的空間感與時間感

有一種「放逸生奇」、「臨時從宜」的自由流暢


茶花女說:「死亡讓完美無瑕疵。」

悲劇  發揮  淨化  洗塵  的功能性

不過只要看過「書本」者

讀者心中的那個青澀小男孩  茶花女

是任誰也演不出來的


想像只存留於「唯一」的夢幻



有道


真實面對時   看見實相面貌時

反而會破壞那種浪漫的想像美感呢!


沈浸在虛無 縹渺中    那個抓不到

是最動人!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淺說:施與受

淺說:施與受

東漢書法家- 崔子玉  的 座右銘 

 寫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司馬遷的那篇「報任安書」原文中   有句

「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

淺說:施與受

施恩於人不要再想

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愛人和助人都是的發端;要得到什麼和付出什麼

的標志

大家在討論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p.354

文本中提到

那位  自願當乞丐者  說自己  

最後選擇投身於「牛群」中

查拉圖斯特拉就跟他說:「這樣你才知道適當的施

與比適當地接受難,

施與乃是一種藝術——

是善之最極致、最微妙的主要藝術。」

牛的反芻

從動物本能上     

人類可從動物的身上學習到「智慧」

許多人「為富不仁」

當一個人的「中心思想」不見了

盲從   媚俗   人云亦云    總愛一窩蜂跟進

愛潮風

失去自由意志    失去自然中的「自由」


矯情   功利導向    追逐「名與利」


那個

「創造性的善」是出不來的

尼采說「最大的惡乃包含在最大的善之中」


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