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yun

naiyun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懷念~布袋戲尪仔

懷念~布袋戲尪仔

在米蘭.昆德拉的「無謂的盛宴」裡

特別談到「木偶劇」....。

我就想起小時候風靡全台的

「雲州大儒俠」這齣布袋戲尪仔,

那時念小學吧!午休時間,竟然有幾同學

還偷跑回家看布偶「史豔文與藏鏡人」尬戲

尤其是男同學們,我的哥哥、弟弟

也常常用小手指頭披上不同顏色的小手巾

在窗台木條上演「秘雕」~神秘長短腳怪人、

「哈買~ 二齒仔」~小丑....

真逗趣!

「無謂的盛宴」作者米蘭.昆德拉

雖然他沒道明

「莫南高個兒」此書的作者「亞蘭.傅尼葉」

死於一戰,但是

米蘭.昆德拉在書裡他用意象

讓讀者走入他的文學藝術裡.....「尋夢園」

感覺書中「卡利班」有「莫南」這高個兒的影子

「莫南高個兒」此書曾改編過電影「美麗的約定

作者亞蘭.傅尼葉」的邂逅美麗俏佳人



「無謂的盛宴」裡的「亞瀾

在尋找那「不存在的存在」媽媽影子,都有

異曲同工之妙

捷克的哈維爾的「木偶劇」時代

我們也只能聽說怎樣怎樣而已

電影「真善美」裡女主角這位家庭教師領著

孩子們上演的那齣「木偶劇」

那些歌聲真溫馨動聽好幾年前,我去東歐時

親自站在「真善美」電影所拍攝的教堂墓園

想著這就是奧地利海軍將軍一家人

躲避納粹追捕的地方。那時,感觸良多

捷克「布拉格」滿處都是販賣「木偶」店

這些木偶.....

只會讓我想到~我們台灣的「布袋戲尪仔」.....

是史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芭雷舞劇

彼得・魯什卡「人偶」具有了「生命」

為何舞神-尼金斯基

會說

他最喜歡跳「彼得・魯什卡」這個角色呢!

演藝人員都酷愛「悲劇」的淨化嗎?

所以卡利班要為「貞潔」乾杯

走過,我們自己「布袋戲尪仔」最風靡時代

它被誰取代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聲音

這年頭,時代的聲音

仔細來聽聽....。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讀里爾克的孤獨

米蘭.昆德拉在「無謂的盛宴」小說裡,

雖隻字未提「里爾克詩人」,

但是亞瀾此角色

總讓人聞到有「里爾克」波希米亞氣質之形象。

尤其是心靈的流浪 ~ 歸屬感部分.....。

最近讀李魁賢翻譯的里爾克詩集

可能是前幾年,跟大家討論過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與

歐文.亞隆「當尼采哭泣」吧!

對曾當過羅丹雕塑家助手的「里爾克」

此「名字」有點初淺印象

俄國美女作家露莎樂美,是尼采心愛之人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此書

算是尼采對她求婚不得後

所誕下的「孩子」(哲學書)

里爾克詩人也是極為傾心於露莎樂美

露莎樂美也同樣頗為好意地帶他

去「佛洛伊德」診療處做過精神心理治療

美女怕他

跟尼采ㄧ樣 

【 萬一  想不開】可要住進精神病院 ....


李魁賢翻譯的里爾克詩集裡,提到

里爾克在「時間之書」中有一首著名的詩

就是里爾克寫給露莎樂美的

摘錄此詩如下

on

挖出我的眼睛:我能看見你
封住我的耳朵:我能聽到你
無足,我能走向你
無口,我還能向你宣誓心意
切斷我的臂膀,我將以我的心
猶如一隻手,將你把握
關閉我的心房,我的頭腦還會想念你
而若是你在我的腦中縱火
我能以我的血液負載你

          off

讀到里爾克在「形象之書」第一部第二卷

有一首「孤獨」詩

正好也翻閱到

米蘭.昆德拉在「無謂的盛宴」小說裡,

弗宏克在情人逝世後,置身於酒會中

孤獨被孤獨包圍....

而書中提到的「瞭望台理論」

亞瀾的孤獨亞瀾的肚臍情結

你很自然會想到外頭在打戰

里爾克住在城堡寫詩的境況...

肚臍繁衍 下一代!

胎兒,最後的人,未來人....。好尼采哦!

存在的本質

摘錄這首

里爾克收錄於「形象之書」的

「孤獨」詩句

里爾克1902年寫於巴黎

【孤獨】    里爾克 著    李魁賢 翻譯     

on

孤獨有如一場雨
去迎接黃昏,自海上升起;
從朦朧而又遙遠的地平線
迎向她經常屬有的蒼天
然後從此天空降落到城鎮

有如一場雨下在曖昧的時辰
當所有市街轉向清晨
而當肉體,發現了空無
徘徊於憂愁與覺悟
互相憎惡的人們
不的不擠在一張床上睡覺:

這時,孤獨就乘著江河東流.....


     off

你以為「孤獨」是什麼?

因為要對抗他人的階級意識

寧願選擇冷漠疏離以對

孤獨是自我封閉,過度壓抑情緒波動

孤獨是一種體驗

更多時候是源自於環竟氛圍

而「無謂的盛宴」裡的弗宏克

的「孤獨被孤獨包圍」是什麼

遙遠的瞭望台,是誰在遙視

相思深化了存在感受



讀【無謂的盛宴】1- 4部


讀【無謂的盛宴】1- 4部,擬些議題來想一想。

1. 探究【無謂的盛宴】書中刻畫的

    「孤獨與社交」,

     在人們彼此互動中

     書中各個角色對其行為之回應

      富有「自我畫像」質素的有哪幾個?

2.亞瀾不想排長龍去看夏卡爾畫展

   寧願去盧森堡公園散步,來了三次看畫展都不入

     難道只是怕等候時間太久嗎?是否另有其因

   作者還讓亞瀾對夏勒所擬編的

  【山鶉~ 木偶劇】著迷,作者想藉由亞瀾此角色

     道出怎樣的「審美觀」

     比如  

    ※(夏卡爾畫作中的「愛與美」主題

       VS.

      保羅.克利那些醜陋造型的木偶雕塑。)

     何謂美?何謂醜?如何界定美、醜

     審美標準與尺度是如何


   或是作者想說~那個戰亂恐怖的時代

   夏卡爾畫作只有畫下「愛與美」主題

   畫家用「超現實」主義美化了那個時代

    並非是那個大時代的全部真相


    我們從夏卡爾畫作裡,其實只看到

    被美化的部分。

    史達林的山鶉故事,重複殘忍屠殺

      正好與

      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裡

       像是那則小鵪鶉的故事

      作者充滿人道精神與柔軟  同情心

        成ㄧ大對比

     

3. 書中所提到的「木偶劇」與「鼻子」

     你會連想到什麼

       我們很自然就會聯想起「木偶奇遇記」裡

     「說謊」鼻子會長長

     與芥川龍之介那則詼諧的「鼻子」故事

     關於自尊心遭踐踏的省思

      不過【無謂的盛宴】書中末篇是

      即興「獵人」演員把盧森堡公園的

       一座女雕像的「鼻子」打趴了

      這雕像「斷鼻」自然讓人想到的是

       果戈里的荒誕劇作品「鼻子」~

       理髮師不刮人家的鬍子

       竟把人家的「鼻子」給刮下來

      然後這隻被理髮師打包想丟棄的「鼻子」


      ......又自動歸位到主人臉面

       真是無厘頭的諷刺象徵

      這也正

       應證了果戈里自己所說的

       「上頭的審核」文學作品愈是嚴苛

      那麼創作者的藝術修煉功力就會自然更上一樓

4.  請用簡單幾句話,說說你對

      黑格爾、叔本華、康德的哲學思想之基本認識

     你認同作者在書中對他們理論的詮釋嗎?

      如果有持不同意見者,請說出你的見解

5. 亞瀾為何在自己住家的牆上

     他不掛逝去父親的肖像

     而掛上「母親」(拋夫棄子)照片呢

     亞瀾他將酒瓶高高擺上還將它為王后般看待

      其背後有什麼象徵意義

      探討「墮胎問題」~

      就寬恕與嚴厲批判的兩端天秤

      你以為在亞瀾的認知裡

      他已找到生命和解的平衡點了嗎?


     這跟亞瀾母親像幽靈般常與他對話

     作者是否想經由超現實寫法,來告訴讀者

      亞瀾內心的孤獨~心靈活動

      叫人想哭呢!被母親拋棄的孩子

     自我還有罪疚感,為母親辯駁....。

     啟動 亞瀾一顆柔軟心的觸媒是什麼

       關於那些「恨意結晶的想像囈語」

        關於誕生生命一事,不是愛是恨的說法

      你有何看法

       不被了解的孤獨!代溝

5. 卡利班演員是個領失業金的人

       當他充當一名酒會侍者

      以冒充巴基斯坦人講巴基斯坦天語

      來自娛來 與人溝通 ,卑微人物的悲哀

     作者難道在警示有「一種瀕危語言」

     卡利班從獵豔葡萄牙女侍

    到

   對她底「貞潔」的尊崇敬畏

    你看到卡利班有些什麼信念在被動搖嗎

   想一想 卡利班此角色

   從作者對他形象塑造到他觀念行為的改變

    此角色在酒會中

    還讓讀者從而發現潛藏於底層的心酸聲音

   你以為作者創造此角色的最大的功能性在哪

      即興演員侍者與葡侍女(主人之女的氣)

       兩人因為彼此語言不通,作者提出這樣

      反而能增進與人互動的親切感

      縮短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此說法

     這設計,作者要讀者看見什麼

      針對此點

      你認同

      因語言不通,讓陌生的兩個個體

      反而更加容易親近彼此的說法嗎

6.   哈蒙與達德洛這兩個角色

      他們那些虛偽的互動寒暄,說謊,同情心

     你看到哪些藝文作品的互文性

      比如~

        ※讓人想到莫里哀戲劇「石像上的盛宴」

     「沒病裝病」、「虛偽君子」「貴人迷」 

      更是 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

       幽靈石雕像被邀約參加唐喬凡尼的「盛宴」

        幽靈石雕像在盛宴中

        讓登徒子「下地獄」去了。最後的審判!

        比如~

       ※而同事朋友之間

        像哈蒙與達德洛這兩個角色

        為了一點兒小事就爭風吃醋嫉妒一事

        這是人性通病,

       更像是普希金在「射擊」短篇小說中的刻畫

        比如~

       ※ 至於談到真相謊言誠實

      「真、偽」部分,米蘭.昆德拉

         在「無謂的盛宴」書中p.75

         寫到「鋪上一大塊巨大的桌巾」

         光是這一句

           改編自普希金同名小說

          由穆索斯基譜曲的那齣歌劇「鮑里斯」

        裡那位修道士「偽德米特里」假王子

        就馬上會讓讀者聯想到

       而浮現此劇的那段落情節

        劇中那些不識字的警衛兵們要捉拿

        叛逃的偽德米特里,這位假王子

       正在唬弄一位唱衰調的酒鬼

      (假王子找替死鬼)一事

          因為此酒鬼的唱腔實在太像

          閩南殯葬文化習俗裡的「哭調」

        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那位酒鬼的酒糟鼻形象

         正如

         老是醉醺醺模樣的酗酒作曲家-穆索斯基的

        形象標籤簽名呢!

   ※太多了米蘭.昆德拉

      在書中隨便一提「幾個字」

       就會讓人聯想到

      當代藝術作品,除了

       杜象的「小便斗」那反諷味之外

       比如

      像是巴尼特.紐曼的創作「以太」、

     哀悼亡妻的「安娜之光」「殘破的方尖碑」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注定要成功


這感覺,很直觀,

保羅克利「新天使」畫作的影子

有在「無謂的盛宴」此書封面呢!


探討原始   探討生命本質。

而馬列維奇的「黑方塊」.....。至上主義的極簡。

想要說的話太多了。

少就是多。無就是有。有就是無。

「無謂的盛宴」書中有提到「叔本華的世界」。


叔本華與母不合,還因為噪音問題

將裁縫女推下樓,官司判叔本華要賠償裁縫女,

供養她到老死。

當教授,脾氣暴躁的叔本華,討厭黑格爾,

因為學生們個個都跑去聽黑格爾的課,

而他的學生一個都不剩,全跑光光了。

叔本華活到到七十歲了,他補充

第三版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一書,

才贏得遲來的聲譽。

我想,叔本華遲來的聲譽

肯定


曾被提過六次諾貝爾獎而沒中選的

米蘭昆德拉

起過一定程度的激勵作用。

就像

影響過大師羅斯科

(羅斯科的目標是走出繪畫,全身投入靈魂深處)

拉鍊「紐曼」

(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他畫一條線可賣一億美元)

他曾說過的話,

「如果你註定一定會成功 那麼晚一點

又有什麼關係呢!」

「無謂的盛宴」此書,極權與自由的一場對話,

極具譏諷的上層之作也。

你看韋伯歌劇「魔彈射手」了嗎?


來聽一聽「獵人大合唱」。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微形雕塑

看一場夏卡爾畫展,

就能進入

「夏卡爾的(^_−)−☆愛與美~_~;世界」嗎?

為什麼你想進去看畫展

為什麼你現在還不想進去看畫展

散步去,有其它要說的歷史意義嗎

只不過為了想與「偶然」相遇

比如~遇見一朵盛開花兒的美麗。戀戀花語

比如~突然看見你的初戀情人....

或許

微形雕塑~傑克梅蒂的【手捧空虛】

(也稱:不可見的物體)能告訴你答案,

那個~不存在的存在

等待一個「未知的出現」

等待一個沒意義的問號 ~ 自言自語

巴黎的盧森堡公園,有母子情節的歷史線索嗎

一旦產生政治利益衝突時,連母子親情也要翻臉

南宋 愛國詩人 陸游 對兒子留下的文學遺言是

「示子遹」中的末句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讀米蘭.昆德拉這本「無謂的盛宴」

此書封面插圖,充滿卡夫卡的塗鴉哲學味

閱讀是讓別人的思想在你的頭腦運動場內跑步

這好像是叔本華說過的話

除了他人說的種種~什麼的~什麼~什麼?

你的腦袋瓜應該多留給自己~想

通常那「想的時間」

應該會比「閱讀的時間」多很多

「無謂的盛宴」小說在閱讀中

夏卡爾的

「猶太劇場序曲」、散步、紅太陽....畫作

好像跑進「無謂的盛宴」的文字裡了

一場盛宴,就像紅樓夢的賈寶玉在元春姊姊

省親的熱鬧宴會中,獨自啃噬

喧囂的孤獨啊!

生命,一個人來了。有過轟轟烈烈?  熱熱鬧鬧

生命終了,也是要一個人獨自走

看著火柴人,小洞洞裏微世界

孤獨啊